亚洲色怡人综合网站,国产性夜夜春夜夜爽,久久97AV综合,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環球在線 07年兩會>國民素質>提升國民素質
走出誤區 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 2007-03-05 14:51 ]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胡錦濤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明確提出:“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要求,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加強素質教育,努力建設有利于創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養體系。”這是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最新要求,我們一定要深入領會,認真貫徹落實。

什么是“素質教育”?200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作了最為明確、準確的表述:“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同我國憲法關于“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規定是完全一致的。

素質教育就是要促進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動的發展,就是要促進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興趣、特長的和諧統一的發展,同時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審美情操的發展。素質教育應該是全面的教育,而應試教育的弊端正在于它的片面性,面對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國教育別無選擇,必須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

近年來,素質教育改革在各地展開,不僅得到了教育界的贊同,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但是,從目前的情形來看,不少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中都存在著誤區。

誤區之一:認為實行素質教育就是減負,減少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的內容。

在素質教育實踐過程中,一些學校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教師像卸了“包袱”一樣,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真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認真備課了;學生則像泄了“氣”一樣,學習放松了。這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一大誤區。產生這種誤區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背景缺乏正確認識。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其實質就是要改變“應試教育”的片面性,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減輕學生負擔,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中應注意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學生負擔也不是越輕越好,這里面有一個度的問題。

誤區之二:把“素質教育”理解為就是組織課外活動和興趣小組,培養學生某方面的特長。

于是各種各樣的少兒社團和興趣活動應運而生。當發現素質教育還沒有占領主要陣地時,又全力以赴地抓學科教學的改革,無形中又淡化了第二課堂,而學科領域則局限于語文、數學以及在成果上具有顯性效果的音、體、美上。由于理解上的狹隘,忽這忽那,抓不住“牛鼻子”,各個子系統之間又缺乏內容的銜接與貫通,明顯地違背了素質教育系統性整體性原理,導致了實施中的片面性。產生這一誤區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把發展學生特長當成了素質教育的全部。培養合格的人才是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要達到的目標,受教育者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應得到良好的發展;發展特長是重要內容,是實施素質教育中應努力追求的目標,它主要是從實際出發,以受教育者的個體潛能為前提進行開發,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如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等。素質教育的關鍵是要建立一種靈活的課程體系,改變“應試教育”那種單一和呆板的結構,建立系統化、多樣化的結構體系,既有學科課程又有活動課程,還要有環境課程,并注意它們之間的統一協調關系。開展系列課外活動,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作為受教育者運用和體會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培育思想品德的實際環境,并在反復的運用和體會中鞏固知識,活躍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個性特長,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

誤區之三:圖形式、裝門面,表面上熱火朝天,實際上仍然把升學率當作是評估質量的硬指標,節假日補課有增無減,學生負擔不堪重負

有的學校在對素質教育的評價尚未進入系統、有序階段,就急于將“成績報告單”改為“素質報告單”,結果是“換湯不換藥”。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首先是對素質教育缺乏清醒的認識,把素質教育當成了短期行為,因而口頭上掛的是素質教育,實際上搞的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反映了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同時也體現了未來終身教育對人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現在許多學校,許多老師不愿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質教育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素質教育缺乏一個顯性的評價尺度和評價標準,對學校教育工作的評價仍然只看學生的成績,看升學率,使本來就已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理念進一步得到強化。

要解決這些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思想真正統一到胡錦濤總書記的要求和中央決定上來,科學、全面地理解素質教育,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認真謀劃教育發展,積極探索創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搞好素質教育,推進素質教育,為發展創新型教育,進而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做出貢獻。(來源:光明日報 2006-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