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紛紛進大學當教授 專家稱可激活高校氛圍
圖為劉震云正在人大文學院講授,右上圖為講課現場。
2011年5月,劉震云正式受聘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此前,閻連科已先于他跨進這所大學的校門,坐到教授的“交椅”上;同年9月,二月河出任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年末,王蒙也接受聘書,成為武漢大學文學院名譽院長和講座教授;而早在數年前,王安憶、馬原、莫言、梁曉聲、王剛等也紛紛步入高校……這些著名作家在萬眾矚目之下進入大學,將給僵化的體制內文學教學帶來怎樣的沖擊和影響?學校、學生又將如何接納他們?追蹤他們的校園遭際,探索其中的文化意義,或許正是時候。
最好的讀書年齡,他們在應付考試
執教中國傳媒大學的王剛,第一節課就挨了當頭一棒。
那天,他在課堂上談起契訶夫的小說、《日瓦戈醫生》等文學經典,并穿插著聊起自己在意大利詩情畫意般的經歷,最終卻“失望”地發現,臺下竟然沉寂一片,“他們大眼瞪小眼地看著我,處于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
此后,他作為教師代表到外地招生,在問及面試者都讀過哪些書籍時,他們竟不約而同地舉出了《安娜·卡列尼娜》、《變形記》、《老人與海》和歐·亨利的小說。但稍加考察,他便發現,這些學生幾乎沒有讀過原著,而只是通過策略培訓班的“參考答案”,對這些作品做過簡單了解。
這是一群剛跨過題山又跌入課海,業余時間獻給了學生會或網游,接受知識習慣于清晰的條文和明確的結論,甚至連個人閱讀也得依靠他人“培訓”的學生。這正是進入校園的作家們所面臨的客觀環境。
劉震云的尷尬也由此而生。那天,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舉辦一場名為《夢回宋朝:林沖遇見了“拼爹”的人》的講座,主講人便是剛剛入職文學院的著名作家劉震云。認真聽完這堂課的學生,無不折服于劉震云的幽默和智慧,“他的演講乍聽起來漫無邊際,還不時地插科打諢,聽后卻發現,其中環環相扣,沒有一句廢話。”人大文學院研究生朱杉贊譽道。
不過,更多的人并不習慣這種“天馬行空式的,既不實用、也沒有任何結論和答案”的講座。就在劉震云還沉浸在“不厭其煩”地討論《論語》,毫無“夢回宋朝”的跡象時,一個學生已經按捺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站起來問道:“您剛剛這些話,與今天的主題有何關系?”緊接著,有人提前退場了。“這位同學你去哪里?”面對上身前傾、幾乎要一腳跨出講臺的劉震云,離去者冷冷地撂下一句話:“我對你講的東西不感興趣。”
對文學經典的陌生,對非灌輸式教育風格的不習慣,使得當下在校大學生接納作家式教授相當有困難,這是作家們始料所不及的。
同為人大文學院教授的閻連科對這些學生深表同情:“在最可以讀書、最需要讀書的時候,他們在應付考試。如果花很多時間讀《紅樓夢》,也就沒有時間把分數提上去了。”所以,這些學生盡管考上了大學,進了文學院,對他們來說,文學依然是“奢侈品”。而在中學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這些學生的思維習慣也趨于簡單、直接和懶惰。
“老師想發光已經很不容易”
“今天的老師要想發出微弱的光,都很不容易。”王剛漸漸認清了自己的處境:他所面對的不是一幫文學青年,相反,其中很多人對文學既無興趣也無準備,他們更傾向于接受能立竿見影或有“笑果”的東西。
學生們對老師所推崇的經典提不起興趣,對自己的作品和“偶像”卻珍愛有加。幾經琢磨,王剛從這里找到了使自己“發光”的渠道。從此,他在課堂上會冷不丁地把學生請上講臺,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也會選擇他們所追捧的《失戀33天》或東野圭吾的作品,由此來講述自己的劇作經驗和文學理念。在大家競相“燃燒”以后,他才試探著帶領他們體悟托爾斯泰的魅力——“渥倫斯基在慢慢厭煩安娜,而安娜,也已經憑著一種女性的聰明和敏感,知道這個男人曾經對自己那么有熱情,而現在這種熱情沒有了,甚至于,她喝咖啡時發出的那點聲音,身邊的那個男人都厭惡不已……”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梁曉聲更愿意采取“勸”的辦法。他對學生直言,人的大腦區分為不同腦區,有的產生理性思維,有的產生感性思維,有的用于記憶。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我們重點開發了理性思維和記憶的腦區,相當一部分人的感性腦區,還處于睡眠狀態,“這一部分腦區在人腦中是相當寶貴的,像礦藏一樣,像禮花一樣,中文教育就是要把它開啟,一旦調動了這種想象的能力,你們會感到非常愉快。”緊接著,他便啟發學生在課堂上嘗試著展開自己的想象:雪地上有一行足跡——就這樣一個標題,讓所有人發揮創造性的聯想:這行足跡是誰的?他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他是怎樣的人,經歷了什么,他腳下的道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
劉震云應對的辦法卻是“罵”。講座期間,面對學生“與主題何干”的質疑,他毫不客氣地大發議論:“剛才同學提到的問題給我很大感觸。我最好的老師,他告訴我,中國教育這些年是完全失敗的。如果你們想稍微有點出息,一定要把過去的思維模式轉過來,這樣才能更接近劉震云,更接近孔子。”講座結束后,他再次提醒學生:“我一講孔子,馬上有同學說,你不是說講林沖嗎?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聞一知一。雞鴨為什么不能同籠,雞犬為什么不能相寧?中國教育制度的最大問題,就是它本身需要教育。”劉震云解釋說,它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聞一知一的機器,從幼兒園開始,不管你考的是重點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它的答案就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