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人民網獨家發布,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吳樹范:歐洲航天局航天技術研究中心宇航系統高級工程師,荷蘭華人學者與工程師協會副主席。1984年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并連續讀研,1990年取得博士學位,留校任教。1995年獲德國亞力山大·封·洪堡基金會獎學金,赴德國布倫瑞克技術大學任洪堡學者。1997年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教,1998年4月任職正教授兼系主任。1999年起相繼赴荷蘭代爾夫特技術大學宇航學院和英國薩瑞航天中心任研究員。2002年4月赴歐洲航天局(ESA)航天技術研究中心任航天器控制系統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自動貨運飛船、深空科學探測飛船、全球導航衛星、對地觀測衛星和氣象預測衛星等航天項目與任務的技術研究和工程管理。
在吳樹范眼里,世間最美的景物莫過于天際,那里遙遠而神秘,縹緲又璀璨。從航空到航天,從航天到深空探測,天外之天的奧妙和美麗,深深吸引著他在航空航天領域不停探索,不斷前進。
他對神秘天際的這種愛好,源于童年。鄉間夏天的夜晚,繁星閃爍。老槐樹下,牛郎織女的故事從祖母口中娓娓道出,讓吳樹范為之著迷。可他的著迷,不為牛郎和織女,而為牛郎星和織女星。那份著迷和好奇,成為他生命中的那顆閃亮的北斗星,為他未來一生的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航空航天事業,是我靈魂深處的渴求”
對于吳樹范來說,1980年是他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如今,事隔30多年再次回顧,那些曾經的辛苦和坎坷讓他幾度哽咽。可吳樹范一再強調,“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從宏觀上講,正趕上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使我從一個農村娃逐步成長為一名在高尖宇航技術領域的專家;從個人經歷方面,我選擇航空航天的路雖然幾經周折,但每到關鍵時刻,冥冥之中總有一種力量能幫我‘轉運’,借以實現自己心中的愿望。”
吳樹范是山東冠縣人,家在農村,父母親是小學教師。吳樹范自小十分聰穎,在父親的諄諄教誨下,刻苦學習,從小到大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初中畢業時,母親要求他報考小中專,也就是當時的技術學校,以便早日就業,在經濟上減輕家庭負擔,也幫助弟弟妹妹順利完成學業。
而吳樹范一心想讀高中,希望在更大更廣的知識海洋中翱翔。父親了解他的心思,也支持他。在母親的再三勸說下,吳樹范幾分不情愿地走進招考技校的考場。
這時,一個機會來臨了。1978年,山東省重點高中聊城一中“文革”后首次面向農村學生招收三個農村班。得知這個消息,吳樹范當然不會放過,在父親的鼓勵下前去參考。結果,他以優異成績同時考上技校和省重點高中。在技校與高中之間,家庭的實際困難使母親的意見占了上風,省重點高中開學后,吳樹范眼睜睜看著,卻不能去報到。這時,一次“轉運”的機會來臨,為保證省重點高中的生源和質量,市教育局下文規定說,凡是被省重點高中錄取的學生,技校不予考慮。這樣,在聊城一中規定報到日期的最后一天,吳樹范終于邁進了他渴望的高中課堂。
高中兩年,吳樹范加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多少次的挑燈夜戰,畢業后,他參加應屆高考,取得了全縣理工科狀元的好成績。這時,他面臨又一次選擇:母親希望他報考軍醫大學,這樣在經濟上、在衣食住行上全免,還有津貼,可以早日緩解家庭困難,而且學成后對家人、親戚朋友都非常實用;他自己卻很希望報考工科,如上海交大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因為理工科,特別是神秘的航空航天技術領域,深深地吸引著他。
這回,吳樹范再一次尊重母親的意見,第一志愿報考了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第二志愿選報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如母親所愿考上了,可在參加軍事院校的特別體檢時,因為一只眼睛的視力差了0.1度,而未能錄取。這樣,又一次的“轉運”,幫助吳樹范選擇了他喜歡的事業發展方向!
2007年,自德國回來任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期間,吳樹范同時獲得兩份國外的研究員位置,一個是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從事機器人控制領域的研究與教學位置,另一個是來自荷蘭代爾夫特技術大學宇航學院從事航天飛機控制技術方面的研究位置。吳樹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繼續他對宇航技術的癡迷與追求,盡管前者在待遇和發展前景方面頗有優勢。
“知道我為什么癡迷航空航天事業嗎?因為那是我靈魂深處的渴求。”吳樹范的一句話,讓他經歷的那些坎坷的求學之路和尷尬、艱難的選擇,頓時化作滿天迷人的星光。
“宇航技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每一個日子,吳樹范都加倍珍惜,加倍努力。10年寒窗,他一口氣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年,吳樹范又以他的研究題目《總能量原理在飛機橫側向飛行控制系統中的推廣應用》獲得德國洪堡研究基金,應邀來到德國布倫瑞克技術大學飛行力學研究所,從事客座研究。吳樹范從總能量原理出發,提出了將發動機推力作為主要能量來源,用飛機各操縱舵面實現能量的分配與轉換,從而實現對飛機速度、高度和航向的綜合控制與管理的新穎原理。
為了改善飛機飛行控制系統的魯棒性,他又申請了洪堡基金會中的歐洲研究獎學金,于1996年秋天來到了英國Strathclyde大學電子電氣工程系,在工業控制中心作訪問研究,師從國際自動控制理論界著名專家Michael J.Grimble教授。
在英國3個月的訪問期間,吳樹范掌握了一個全新的理論——定量反饋理論,那是當時國際上十分關注的一種新穎魯棒控制方法。他探討了該方法在飛機橫側向飛行控制系統設計中的應用,并首次將此魯棒設計方法與以解耦控制為特色的特征結構配置法相結合,成功地設計了既有性能魯棒性,又具動態解耦特性的橫側向綜合飛行控制系統,獲得了出色的設計與仿真結果,其研究成果和報告得到英方和德方導師的高度評價。
返回德國布倫瑞克技術大學后,吳樹范將在英國所掌握的新穎的控制理論與設計方法應用到自己的研究課題,從飛機質點能量運動的原理出發,導出了大型民航飛機綜合4維飛機軌跡/推力控制規律,并以某大型運輸機為模型,進行了具體的分析與設計,獲得了滿意的仿真結果。
1996年12月,吳樹范向德方導師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技術報告,詳細闡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圓滿結束了在德國的客座研究工作。1998年,吳樹范應邀來到荷蘭代爾夫特技術大學宇航學院從事航天飛機載入大氣層階段的飛行控制技術研究。從此,他的研究領域由航空轉向航天,飛離大氣層,轉向外太空,乃至深空科學探測領域的宇航技術研究。“從航空轉入航天,覺得航天更神秘,覺得人類很渺小,覺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技術之外有技術,科學之路很漫長。”
說這番話時的吳樹范,已經不是30多年前的高中畢業生了,而是歐洲航天局航天技術研究中心宇航系統的高級專家。
“深空探測,未來的挑戰與需求”
2011年8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建言獻策座談會”上,吳樹范應邀專程前來與會,并就國家航天高技術領域的發展方向和策略撰寫了論文,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觀點。
吳樹范介紹說,深空科學探測是脫離地球引力場,進入太陽系空間和宇宙空間的科學探測。旨在研究太陽系及宇宙的起源、演變和現狀,進一步認識地球環境的形成和演變,認識空間現象和地球自然系統之間的關系。它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太陽系的各個行星進行深入探測;二是深空天文觀測以及對空間物理現象和內在規律的研究與探測。進入21世紀,我國在應用衛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三大領域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驕人的成績,受到世界各航天大國的矚目與認可,成功躋身于世界航天大國之列,但在深空科學探測領域,我國在很多相關的技術方面目前還是一片空白,距離世界航天強國還有相當距離,落后于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等國和地區,尚與印度同處在起步階段。
吳樹范指出,深空科學探測對航天科學與技術提出了很多更高的技術挑戰和需求,是推動航天技術自主創新和技術突破的原動力,同時也便于開展和利用廣泛的國際合作,來提高我們的起點,接觸國際前沿的先進技術與工程管理經驗,更快地融入國際上對深空科學的積極探索活動。
吳樹范說,對于中國來說,開展深空科學探測意義重大,能推動中國航天科技能力取得進一步突破,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相關高科技產業,進而促進中國航天技術步入世界航天強國之列。從這個意義上看,深空科學探測也是一個國家的戰略性技術領域,這決定著一個國家在未來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在很多國際問題上的話語權,同時還能不斷催生許多涉及國計民生的新興產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源自屈原的名句,也是吳樹范時常激勵和告誡自己的座右銘。在那遙遠、神秘的天際里,有他永不停止的探索和追求。(文/林帆)
來源:人民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