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安徽合肥、廣西南寧等地驚現公車掃墓;黑龍江哈爾濱公款吃喝現象“回潮”……近期媒體曝光的一些地方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中“只說不做”“敷衍了事”等行為,給“改作風”提了醒。
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后,文山會海“瘦身”了,奢侈浪費“消失”了,基層調研多了細了,清新的良好作風撲面而來。但一些地方在落實規定中,依然存在言行不一、“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等現象。一些領導會上表態聲情并茂,會后卻大搖大擺高檔消費;有的單位出臺文件承諾落實到位,但“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仍未改觀;還有單位列出領導下基層次數、時間“明細表”,但領導或邁不開腿,或“隔窗看景、走馬觀花”,不能真正融入到群眾中去。
“只說不做”本身就是一種不良作風,需要在落實八項規定中及時予以糾正。不少地方和單位對改作風遮遮掩掩,甚至不予理睬,根源在于利益驅動和僥幸心理。一些人為了一己之私,習慣了“老爺式”做派,不愿也不想放棄那些“蠅頭小利”。還有人認為改作風是“上面的事”,基層做做表面文章,應付一下就了事了,“怎么查也查不到我頭上”。這些陽奉陰違、“掩耳盜鈴”式做法,只會降低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割裂干群之間的聯系。
己身不正,焉能正人。身為公務人員理應做出表率,不管是八項規定要求,還是日常公務規定,都應不打折扣地貫徹落實。做出那些遮遮掩掩、敷衍應付的事兒,不但難以贏得群眾信任,還會產生“上行下效”的負面效應。拿出管用有效的措施,給此類行為迎頭一棒,讓改進工作作風改出實效,既是大勢所趨,也符合民意的訴求。
將八項規定落到實處,要制定科學可行的制度體系,嚴防改作風“空轉”,更應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嚴查“只說不做”背后的責任人。評判作風是否好轉,聽聽群眾辦事是否便捷,查查三公支出是否真降,遠比口頭文章和紙上成效更直接、更管用。
原標題:改作風“只說不做”,想糊弄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