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圖片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請作者與本報聯系)
廣陽鎮民間故事
重慶又新增了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近日,文化部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全國共計15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入該名錄。
其中,重慶有5項入選,都源自當地老百姓日常生產生活,并且傳承了百年以上的歷史。分別是:南岸區廣陽鎮民間故事,屬于民間文學;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玩牛”,屬于傳統舞蹈;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苗族民歌,屬于傳統音樂;大足區的寶頂架香廟會、豐都廟會,屬于民俗。
截至目前,重慶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達44個。我市已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將履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等八大職能。
民俗
豐都廟會
以民間傳說鬼神故事為主
豐都廟會起源南北朝時期名山(古稱平都山)寺廟里的香會活動,原稱為“鬼城名山香會”,沿襲至今已有1600年歷史。
豐都縣文化館申遺辦負責人吳春蓮介紹,1988年農歷三月初三,豐都民間社團將各香會中的民間藝術加以融合,自發組織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屆“鬼城”廟會,持續3天時間,參與表演者約5000多人,到名山游覽鬼城的游客達10萬之眾。
之后,豐都廟會每年或間隔一年舉辦一次,至今已舉辦了十七屆,主要活動固定為文化、旅游、經貿三大板塊。每屆廟會的表演者少則數百人,多則三五千人,吸引了少則二三十萬、多達六七十萬人前來參加。
據介紹,豐都廟會最大的特色是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民間技藝展示。其中,有以民間傳說、鬼神故事為主要內容,伴隨民間吹打的街頭游樂、戲曲短劇,如陰天子娶親、活捉秦檜、城隍出巡、鐘馗嫁妹等;有各種各樣原生態的舞蹈表演,如祈福驅邪的神鼓舞、鬼面舞、響篙舞、竹鼓舞,祈求風調雨順的水龍舞、戲牛舞、獅子舞等;有各具特色的民間技藝展示,如包鸞竹席編織、葉脈畫的制作、鬼臉譜瓢畫的繪制等。其他很多的說唱道白、民間雜耍更是讓趕廟會的人眼花繚亂,也為廟會注入鮮明的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