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繼續增產潛力如何
化肥農藥應提高利用效率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夏日炎炎,帶著農民辛勤的汗水,沉甸甸的新麥顆粒歸倉。目前,我國夏糧實現“十連豐”已成定局。在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發背景下,夏糧如何實現多年豐收?高起點上,未來增產潛力還有多少?如何破解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糧食連年豐收為何進口依然增加?近日,農業領域多位專家就上述問題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
糧食繼續增產潛力如何
“過去五年,夏糧主產區不是連續干旱就是收獲期間雨水多,澇災多。取得十連豐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進步。”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韓一軍說。
他表示,多年來,國家圍繞糧食生產實施“四補貼”,實行最低收購價,從2006年開始,小麥和水稻最低收購價連續提高70%以上,促進了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同時,通過研發優良品種,改進栽培技術,加強病蟲害防控,加快農機發展,對十連豐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2003年至今,全國小麥增產幅度70%來自于單產。”韓一軍指出,未來我國糧食增產還有一定空間。其中,玉米增產潛力最大,目前我國玉米單產剛超美國單產的一半;小麥生產處于世界中高水平,水稻種植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通過農業技術集成創新、品種研發、適度規模化生產,還有增產潛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代表處助理代表張忠軍表示,中國未來糧食增產潛力很大。一方面,水利等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約有一半“望天田”;另一方面,還有很多中低產田,通過改善條件,可提高產量。通過規模化種植,應用現代栽培方式,都可提高單產,深入挖掘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