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大學同學畢業兩年就買了3套房子”、“我昨天才和圈里一名人吃飯”……如今,不少年輕人在聚會時總愛提及一些成功人士,甚至有意表示自己和這些人特別熟。這種現象被網友稱為“拽人名”。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網易新聞中心,對2016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雖然58.7%的人對“拽人名”現象表示反感,但多達80.4%的人坦言自己“拽”過人名。僅19.6%的人明確表示從不“拽人名”。
“拽人名”如同“炫富”?
“你們說的那些人都不算什么,我一哥們兒的發財經歷才算傳奇……”在北京市某外企職員劉東最近參加的同學聚會上,類似的“段子”層出不窮,一個比一個驚心動魄。但劉東始終提不起精神,哈欠一個接一個。
“大家都喜歡聊心中的成功人士,言語間還會表露出自己和這些人‘有關系’,有時說的就跟這些人是他‘發小’似的,誰知道有多少‘水分’?可這些話題還是吸引了不少聽眾,甚至有人對‘拽人名’的人說‘以后遇到什么事要多多幫助’。”劉東說,他已厭倦了聽這些與自己毫無關系的人的事了。身邊很多人這么做,無非就是在炫耀自己的“人脈”。
本次調查中,98.4%的人坦言身邊存在“拽人名”的人。其中50.8%的人表示,身邊有不少人喜歡“拽人名”。
“其實大家在不經意間都會‘拽人名’。大城市中年輕白領可能更喜歡‘拽’。”武漢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程安琪認為,那么多人喜歡“拽人名”,是因為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很多人缺乏安全感。他們需要通過“拽人名”等方式彰顯自己的價值,引起周圍人的重視。“畢竟,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際關系被很多人視為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的標準之一。”
調查顯示,71.1%的人認為“拽人名”現象源于虛榮心;55.1%的人將原因歸結為“表現優越感”;51.6%的人覺得原因是“想確立自己的地位”;47.7%的人認為“缺乏自信”是很多人“拽人名”的主要原因;44.5%的人則選擇“‘拽人名’比較有面子”。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石人柄,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拽人名”如同“炫富”,目的無非是炫耀自己的社會資源豐富、人脈廣,以贏得他人重視,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因為大家普遍認為,擁有社會資源越多的人越能辦事兒。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時進則認為,“拽人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當前不少年輕人缺乏自信心。很多人過分追求名牌,崇拜大頭銜,希望與名人攀關系等,都是因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所以試圖通過外在的東西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在其他年齡的人群中也存在類似現象。
42.0%的人認為年輕人的榜樣不應總是有權有錢的人
劉東發現,大家喜歡“拽”的多為“成功人士”,這些人要么是通過投機發大財的有錢人,要么就是家世、背景很“硬”的人。劉東說,曾幾何時,作為專科生的他只身北上求職、通過奮斗進入世界500強企業的經歷,也是同學聚會上的一個熱門話題。他的名字也屢次被同學的同學、朋友的朋友在城市的某個角落提及。但如今,這些經歷似乎已難以引起周圍人的興趣,“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覺得,有錢、有權的人才算值得一提的成功人士。”
“我很希望在聚會時,大家能敞開心扉聊聊自己。哪怕自己的經歷平淡無奇,甚至有些不堪,但至少是我身邊的真實的故事。”劉東說。
大家主要喜歡“拽”什么“人名”?調查中,79.3%的人首選“有權的人”,其次是“有錢的人”(69.9%),“領導”排名第三(61.1%)。
此外還有:明星(48.3%)、創業成功者(35.8%)、找到好工作的人(22.8%)、成績好的人(14.1%)。另有9.0%的人選擇“善良有愛心的人”。
石人柄指出,當前社會的拜金主義、官本位等思想,使“拽人名”現象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拽人名者”很容易達到他們的行為目的。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有待社會普遍價值觀念的轉變——不再以金錢和權力論英雄。大家應該“拽”品德高尚、努力奮斗的人。
調查顯示,78.3%的人認為,“拽人名”現象普遍是社會虛榮風氣的體現;65.2%的人擔心,“拽人名”現象普遍會加重以權錢論英雄的社會風氣;42.0%的人認為,年輕人的榜樣不應總是有權有錢的人。
劉東認為,要杜絕“拽人名”現象,首先應改變“人情社會”。他建議,社會各個領域應加強制度、規則的建設和規范,杜絕各類通過“人情”獲得社會資源的情況。只有這樣,人們才不會也無法通過“拽人名”或者“攀關系”走捷徑。
“年輕人應該自信、自愛,別總希望通過別人抬高自己的身價。其實,這除了忽悠處世未深的年輕人,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甚至還會降低自己的人格。”劉東說。
不過,石人炳提醒,并不是所有的“拽人名者”都是為了炫耀。因為有時談及名人并不是談話者刻意為之,只是為方便對話,找個話題而已。
本次調查中,也有22.2%的人認為“拽人名”就是為了在交流時找個話題,這無可厚非。另有16.7%的人覺得,“拽人名”可以樹立榜樣,值得提倡。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