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實踐,比口號更動人
在大災大難之前,無論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還是今年北京“7﹒21”暴雨,國人所表現出來的“大愛”無比動人,志愿精神光亮璀璨。然而,與此相對的,還有另外一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的“善”卻一直處于“休眠”狀態,不屑或者不愿做“舉手之勞”的善事。
然而,一個社會真正要充滿愛與溫暖,需要每個人關注身邊的事情,做身邊的善事。“好人有好報”“助人為樂”這些深入中國文化基因的認同感,正在受到挑戰。一些人不再將做好事當作光榮,而是看為“傻氣”。 但是我們的社會對于“道德”“愛”的呼聲卻越來越高。
呂泳,浙江余姚市的一位小老板,數天前將募集來的一萬多件棉衣親自開車送到了云貴山區。一路的顛簸很辛苦,但看著瑟瑟發抖的孩子穿上自己千里迢迢運送來的衣服覺得很溫暖、幸福。
“我曾經也是一個‘公益’的旁觀者,認為這些事情別人會去做,自己不需要參與。但后來發現,這種把責任推給別人的想法很可笑。”
“愛,就像鐵塊一樣,不用它會生銹。一個人長時間不參與公益活動,心也會麻木。”呂泳說,現在社會有很多義工組織,他鼓勵公眾利用周末等時間多參與一些活動。
站在2012年的歲末,我們期待,2013年,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善之花能綻放,看到有人凍著能給一件棉衣,碰到老人摔倒能扶一把,聽到路邊有人哭泣能問候一聲……(記者 周竟)
實習編輯:范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