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說法,2013年是個名副其實的“口罩之年”,在這一年,我們的呼吸系統經歷了一場“災難”。2013年《中國氣候公報》1月14日公布,2013年的霾天創52年來最多;而近日,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披露, 2013年北京空氣質量達五六級的重污染天數累計為58天,相當于每六七天就會出現一次重污染天氣,16日是2014年春運大幕開啟首日,北京空氣質量指數:486,嚴重污染;此外,去年10月,一場深秋大霧致使東三省的省會城市全部處于重度污染;12月初,一場持續時間超過一周的霧霾襲擊了我國25個省份、100多個大中型城市。
“核霧染”真的確有其事嗎?
近日一條突然躥紅的網帖稱“空氣中含有放射性元素鈾是目前國內大范圍霧霾的原因”,于是“核霧染”這個新詞開始“走紅”。“核霧染”真有其事嗎?
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陳曉秋指出,我們對放射性物質的認識,應該說在我們生活的環境當中,也就是自然界當中,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也就是說任何物質里面,不管它含量多與少都是含有這種物質的。包括我們的體內,這種物質也是有的。大家關注的不光是這樣一個題目,而是說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會對大家造成影響。“大氣當中這些東西是不是就像網上那篇文章說的那樣,我覺得現在好像還沒嚴重到那樣個程度。也就是說,通常在我們這個領域里面講的‘放射性’是我們環境保護當中關注的一個方面,但是對于公眾健康來講,它只是眾多的因素中一的種,而且不是主要危害因素。”
“至于說發現在燃煤電廠旁邊有高輻射區,我覺得這種說法非常不科學,因為已有過這方面大量實驗和研究來表明,它排放出去的量是非常小的。”陳曉秋說,近年來,包括國外也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咱們國家也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包括環保系統前幾年做過一次全國污染源調查,里面不光是非放射性的調查,也包括大家提到的所謂伴生礦也有。至于鈾里面面對公眾的計量是沒那么大的。
調整能源結構是關鍵
不管大氣污染物的來源是什么,事實是,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產業結構偏重、產能過剩、能源結構單一等問題,燃煤產生的污染物對大氣環境造成巨大壓力,所以,大氣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當前,我國大氣污染形勢嚴峻,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專家指出,目前中國最迫切需要的,還是要用法律來規范經濟活動和人們的行為,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習慣。因此,首先需要對霧霾追根溯源。
中國氣象局和中國社科院此前聯合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中國霧霾天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消費帶來的大氣污染物逐年增加,主要源于熱電排放、工業尤其是重化工生產、汽車尾氣、冬季供暖、居民生活及地面灰塵等。
縱觀全球,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并不是特例。上個世界,洛杉磯、倫敦、德國魯爾地區都曾經出現過嚴重的空氣污染。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政府一直希望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2000年左右也考慮過將煤炭比例降低到60%的可能。但由于某種原因,煤炭成為中國發展重工業最廉價的首選。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從北京來看,還是化石燃料這部分占的比例比較大,從去年以來北京明顯的幾次霧霾發生,我個人感覺還是和化石燃料燃燒比例比較大。“特別是我說的是短期的霧霾事件的發生,首先汽車短期內不可能增加那么多,恐怕還是周邊化石燃料的燃燒是比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