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西省圍繞轉型跨越發展,在資源型經濟轉型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成效顯著。
山西省是典型的資源型地區。建國以來,山西累計生產原煤130億噸,外調出省量90億噸,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但與此同時,也形成了高度依賴煤炭資源的產業結構,導致了生態破壞嚴重、環境污染突出、民生改善滯后、創新動力不足等一系列矛盾與問題,從而抵御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和市場波動的能力低下。
2010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了“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標志著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山西省轉型綜改試驗一年來,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財政收入超過20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達15%左右,創近十年來最大增幅;固定資產投資新增超千億元,鐵路和公路建設完成投資分列國內第一和第三位;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企業由2家增加到7家;五大煤礦集團非煤產業比重達到55%;全省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620億元,同比翻番。
轉型期間,山西省以產業轉型為核心、企業發展為主體、園區建設為載體、項目落地為關鍵,部署開展“一市兩縣”(每市一個省級試點縣、一個市級試點縣)、“一市兩園”(每市一個產業轉型園、一個科技創新園)、“一縣一企”(每縣一個循環經濟企業)等先行試點工作,并謀劃部署推進轉型綜改標桿項目建設。
山西省轉型綜改辦副主任李海生表示,要解決“怎么轉”的問題,就要繼續積極推動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 創新完善產業轉型促進機制。主要通過理順煤炭等資源開發利用的體制機制,建立資源型產業與非資源型產業均衡發展機制,健全接續替代產業發展推進機制,完善循環經濟發展機制和優化企業所有制結構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不斷完善資源環境稅收制度和加大對轉型的財政支持;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推進用地制度改革為轉型綜改試驗區提供堅實的用地保障,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要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強化創新人才支撐;
加強金融創新和改革。努力探索構建與資源型經濟轉型相適應的金融體系,打造金融創新高地,發展“晉商金融”;
完善資源、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機制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環境產權制度,建立完善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責任機制和補償機制,健全資源節約機制,創新完善節能降耗、減排治污機制;
改革創新城鄉統籌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城鄉統籌的戶籍制度;加快社會體制改革。通過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改革;
推進行政管理和投資體制改革,優化行政管理體制,完善轉型項目審批機制;
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通過深化國內區域合作,推進貿易便利化,采取“引進來”、“走出去”措施,提高山西省對外開放水平。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的美譽。通過轉型綜改,山西致力于轉變長期以來“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模式,擺脫“資源詛咒”,在全國率先走出資源型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期實現科學發展的成功之路。 (記者 何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