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求職者在貴陽夏季大型人才公益招聘會現場了解招聘信息。新華社記者 陶亮攝
最近,美國費城聯邦儲備銀行預測,明年第二季度以前,美國的失業率仍將維持在8%以上。
歐洲的失業率更讓人憂心,今年4月,歐元區25歲以下年輕人的失業人口達到335.8萬人,失業率高達22.2%!
中國卻給全球黯淡的就業市場平添了新的信心——二季度末,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與一季度末持平;上半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694萬人,完成全年900萬人目標的77%。
十年來,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勞動力數量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全力以赴破解就業這道世界難題。
十年新增就業上億人——
經濟增長是堅實支撐
十年來,沒有一個國家面臨如此復雜的就業形勢。從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上千萬農民工返鄉,到一些企業轉型升級減員,再到今年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680萬人,創歷史新高。巨大的人口壓力,加上轉軌就業、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就業“三碰頭”,讓就業問題變得極為棘手。
十年來,沒有一個國家能解決這么多人口的就業問題。2002年,中國果斷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十年新增就業上億人。尤其在2003年至2011年的9年間,全國新增就業人數累計達9800萬,連續5年超過千萬!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在4.3%以下的較低水平,實現了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和就業形勢持續穩定。
“分析判斷中國經濟是否出現問題,最重要的就要看‘就業’。”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姚景源說。一方面,就業指標是宏觀經濟的風向標;另一方面,宏觀經濟形勢的穩定向好也是擴大就業的源泉所在。過去十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黃金十年,尤其從2008年到2011年,在世界主要工業國深陷國際金融危機之際,中國經濟增速分別達到9.6%、8.7%、10.4%和9.2%。據測算,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大體可帶動80萬人-100萬人就業,中國較長時間穩定的經濟增長為穩定就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理念與實踐的最佳結合——
積極政策是重要保障
“2002年我國開創性地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說,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重大自然災害中進一步豐富完善政策內容,就業政策體系日臻完善。積極就業政策的實施,已經并繼續深刻地改變著我國的就業格局。
人們仍清楚地記得,2008年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使1000多萬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者一度失去工作崗位,中央在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戰略部署中,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9年2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4萬億元投資保增長拉動就業、“五緩四減三補貼”穩定就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等舉措更是對穩定就業局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如果沒有這些政策,740萬職工中將有一半可能失去工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小建說。
在更加積極就業政策的推動下,國家快速扭轉了2008年下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下滑的局面。2009年下半年就業狀況已基本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2010年城鎮新增就業達到了116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在4.3%以下,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維持在70%以上。
中國特色積極就業政策體系的建立實施,是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成功實踐。國際勞工組織這樣評論,中國積極的就業政策囊括了世界各國就業政策的三個要素:一是治理失業中更注重再就業;二是在大力開發崗位的同時注重開發技能;三是在促進就業各種途徑中注重鼓勵創業。中國積極的就業政策是現代就業理念、世界各國經驗與中國實際的最好結合。
十年數億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
城鎮化蘊含巨大潛力
“十二五”期間,我國每年城鎮勞動力供給將達到2400萬人,而每年創造的就業崗位是900萬個,年供求缺口將超過1000萬個。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就業問題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而中國正以自己的方式“難中求進”。
從1978年至2011年,數以億計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進入非農業,從農村進入城市,中國城鎮化率從17.9%提高到51.3%。
近十年來,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員比例下降了15.2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大幅提高——去年,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的比例首次超過第一產業,這無疑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變化。
“通過城市的發展帶動產業的發展,通過產業的發展促進中小城市規模的升級,是解決中國現代化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唯一出路。”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指出,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意味著約有2000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居住、生活、就學、就業。“與發達國家78%和世界平均49%的城鎮化水平相比,中國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根據英國共識公司的預測,金磚五國中,二季度印度和俄羅斯的經濟增長率在5%左右,巴西在1.2%左右。發達國家更不理想,歐元區預計上半年為負增長0.3%,美國一季度的折年率也有下調,在1.6%左右。而在二季度,中國實現7.6%的經濟增速。
中國經濟仍處在較快發展區間,這是擴大就業的根本所在。隨著就業優先戰略的實施和更加積極就業政策的落實,我們有理由對未來充滿信心。(記者馮蕾 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