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國際城市,人們會想到紐約、倫敦、巴黎、東京,以及曼哈頓商業區高聳云霄的摩天大樓、香榭麗舍大街摩肩接踵的人流。這四個城市作為國際城市的高端形態,也被稱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國際城市是指對全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力和國際聲譽的現代化都市。衡量城市的國際化水平,人們通常有一些具體標準。
首先是經濟發展指標。反映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是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基礎和核心,也是社會全面發展的首要條件。國際城市通常經濟實力雄厚,服務業發達,是一國的經濟中心,也往往是區域性或者世界性的經濟中心。大倫敦地區生產總值約占英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5,其中金融和商務服務業占倫敦產出的40%。大巴黎地區生產總值占法國的28%,商業和金融服務業占總產出近一半。
其次是經濟開放與國際交流指標。國際城市應該是國際化程度高,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輻射力,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左右全球經濟活動、產業發展和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國際中心城市。一般來說,國際城市聚集了眾多跨國公司總部、金融機構,是世界經濟決策中心和資本運營中心。紐約、倫敦、東京證券交易所在不同時區的接續運營保證了全球資本市場24小時不間斷交易。倫敦1.4平方英里的金融城聚集了547家外國銀行、800多家保險公司,180多個外國證券交易中心,這里每天的外匯交易額達6300多億美元,其國際債券二級市場的交易量占到全球的70%,在外匯交易量、國際借貸總量、黃金交易量、海外證券交易量、海事與航空保險業務、基金管理總量以及海外客戶境外資產管理等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國際城市還是國際旅游中心和國際會展中心。巴黎每年接待的國內外游客超過2700萬人次,舉辦國際會議約200多個,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多的城市,也是全球第一大國際會議中心。
第三是生活水平與社會發展指標。城市發展的根本目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繁榮、文化活躍、良好的國際聲譽使國際城市成為國內外人口流動的主要目的地,造就了國際城市人口和文化的多樣性。在倫敦,你能聽到超過300種不同的語言;紐約36%的居民出生在國外;15%的巴黎居民是外國移民。即使在日本這個單一民族國家,東京的外籍居民自2000年以來不斷增長,目前已接近42萬人,占東京總人口的比例超過3%。
國際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達,知名演出機構和文化團體云集,劇院、音樂廳、博物館等文化設施眾多,集中了絕大多數在世界有影響力的傳媒企業和出版集團,使得國際城市成為世界信息、文化生產和消費中心。紐約擁有200多種報紙和350多種雜志。即使是金融危機最嚴重的2008年,百老匯依舊為紐約市帶來51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倫敦的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僅次于金融服務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占倫敦總產業的16%。享譽世界的倫敦西區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集中了49家劇院,2008年的票房總收入達4.8億英鎊,觀眾超過1380萬人次。戲劇演出帶動餐飲、交通、住宿等消費,對倫敦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15億英鎊。
許多國家將建設國際城市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然而,城市國際化水平的提高有其內在規律。集中與疏散是國際城市發展過程中始終需要面對的兩個問題。城市匯聚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空間集聚效應使企業生產成本不斷下降,城市發展隨之加快。但是,過度發展會產生交通擁堵、犯罪率高、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等大城市病。
國際城市通常對人口具有強大的集聚作用。在人口快速集中的過程中,城市建設和管理常常跟不上迅速增長的需求,導致各類城市基礎設施的供給滯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長,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矛盾。
交通擁堵一直是首要問題之一。人口的急劇膨脹使得圍繞交通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時間和成本,這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還引發了城市生存環境的惡化,成為國際城市發展的“頑疾”。為了緩解交通擁堵,減少中心區的交通量,倫敦從2003年起對進入市中心指定區域的車輛收取每天8英鎊的交通擁擠費。資源短缺對國際城市影響巨大。據聯合國機構預測,未來若干年內,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大中型城市在內,都將面臨嚴重的水荒。土地資源緊缺問題也是國際大都市在城市化進程中所必然出現的問題,土地對現代化大都市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作用更加突出。此外,許多移民在就業、居住、社會交往等方面長期難以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移民聚居區失業率居高不下、基礎設施匱乏、治安管理力量薄弱,偶發事件極易引發社會動蕩。近年來巴黎發生的多起持續性郊區騷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大城市病的關鍵不在于大,問題在于結構不合理和規劃失當。只有有效整合周邊與城市的優勢,形成多中心式的城市結構,國際城市才能獲得最佳的社會經濟環境綜合效益。
(責任編輯: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