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從這個社區搬走的人都贏到了!現在,有誰還覺得這兒不是小區呢?”提到居住環境的變化,大渡口柏華小區居民王永珍笑呵呵地說:“以前這里又臟又亂,我兒子老是叫我搬去和他一起住。現在這里環境不一樣啦,街坊鄰居都互相認識,我哪里還舍得搬家喲!”
在大渡口,“華麗變身”的老社區還真不少。
柏華小區:防盜器幫居民“看家”
王永珍居住的柏華小區位于離大渡口步行街最近的松青路上。此前,盡管屬于商圈附近的黃金地段,可由于戴著大渡口最大的“農轉非”安置小區的“帽子”,柏華小區里的環境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樣有詩意―――
人行道上亂搭亂擺,到處是菜攤、宰雞宰鴨,散步都沒有地方下腳,小區里常常聞得到臭味,到了傍晚,甚至有人在花叢里小便……
今年5月,大渡口區啟動松青路改造工程,柏華小區的19幢小樓也被粉刷一新,但最讓居民們高興的是,政府給每戶家庭都裝上了防盜報警器。
王永珍解釋說,在柏華小區,以前幾乎每一戶都裝了金屬防盜網。經過10多年的日曬雨淋,金屬防盜網大多已經銹蝕,有的地方甚至破損不堪。有些住戶為了方便,還在上面堆放些臉盆、拖把、花缽等。“這樣一來,要是有東西從破損的防盜網掉下來砸到人,可就麻煩了;萬一發生火災,那個防盜網還容易把人困在里面。”
這次松青路改造,要拆除居民們“又愛又恨”的防盜網。一開始,小區居民存在爭議,“拆了防盜網,家里安全怎么保證?”
“改造考慮了這個因素”,大渡口區副區長常永官介紹,拆除破舊、凌亂的防盜網是為了美觀,但也要保證居住安全。于是,政府出資給每戶裝上了防盜報警器,居民離家或睡覺時開啟裝置,小偷推門窗入室,就會自動報警。
“洋房一樣的環境,洋房一樣的安保,你說,誰還想搬?”王永珍和記者開著玩笑,小區環境一好,居民的心情自然樂滋滋的。
新一社區:老社區居民過上了小區生活
離柏華小區10分鐘路程的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區,是建于20年前的典型老社區―――一棟棟房子修得幾乎一模一樣,間距也相同,但樓群外并沒有圍墻,也不講究什么小區環境建設。
由于房子老舊,垃圾叢生,整個社區看上去相當破舊,許多年輕的居民都紛紛搬走了,剩下的居民多是中老年人。
啟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以來,大渡口區政府投入1000多萬元,對新一社區進行集中整治,小區的外立面進行全面改造,對垃圾山進行徹底清運,小區的違章建筑全部拆除,同時設立了大量的小品景觀,還在社區里面依托山勢,建設了一座月亮巖社區公園。
整治很快就見到了成效,社區的環境徹底變了。記者近日在新一社區看到,社區里,只要找得到縫隙的地方,都進行了綠化,各棟樓房之間,有了小球場、小跑道之類的設施。在社區中央的一個小壩子上,大媽們歡快地跳著壩壩舞。
一曲完畢,跳得滿面紅光的周紅英大媽告訴記者,社區里不少老鄰居搬出去之后,又搬回來了,最近,光是出來跳舞的老姐妹,就比以前多了不少。
百花社區:最窮片區變漂亮公園
星期六清晨,迎著第一縷陽光,漫步100米,九宮廟街道百花社區61歲居民黃維禮就來到了社區里的思源公園,10多個老鄰居已比他先到一步,開始晨練了。
“一年前,這里還是一排排老房子,破舊得很,我們家就住在里面。”黃維禮指了指公園最南端說,他家已經在此住了十多年。
“1997年,我就搬過來了。”黃維禮說,在32平方米平房內,每天要準備好兩個大盆,以作漏雨時接水用。鄰居的境況大同小異,百花社區被公認為大渡口最窮的片區之一。
黃維禮家生活的轉變,從2008年8月開始。隨著百花村片區拆遷的正式啟動,他迫不及待地成為了第一批簽約搬遷戶。
沒過多久,政府傳出消息,決定在百花片區所在的長江邊上,打造12公里岸線生態文化長廊,而長廊南端的起點,就是思源公園。
拿到拆遷費的黃維禮,原本準備到其他區買房子,遠離這個“灰色鋼城”。“不過一看到建公園,我們就決定不走了。”黃維禮一家用補償安置費,在距老房子不遠處的一棟電梯房里買下一套2室2廳。
如今,昔日的百花社區危舊房片區變身為依山傍水的“百花廣場”,到公園里鍛煉身體,成了黃維禮一家人的習慣,他得意地說,自己有這個條件:“推開窗便是滿眼的綠色,一抬腳就進了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