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2011年3月在國內多個城市出現的搶鹽現象值得深思,為什么一個并不高明的謠言經過網絡放大后有這么多人相信它?
或是因為盲從,或是為了從中獲利,通過網絡和手機散布食鹽被污染的消息,如瘟疫般迅速傳遍中國大地,并最終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食鹽恐慌性搶購。這已經不是中國的日用消費品第一次因為個人的言論不慎、或者游資的惡意炒作而奇貨可居,并出現全國范圍的恐慌性搶購了。從去年的“蒜你狠”“糖高宗”“豆你玩”,到幾天前的“謠鹽”,其中的教訓值得反思。
市民訛傳謠言 搶鹽推高股價
“據有價值信息,日本核電站爆炸對山東海域有影響,并不斷地污染,請轉告周邊的家人朋友儲備些鹽,干海帶,暫一年內不要吃海產品。”
3月15日上午,在杭州一電腦公司工作的陳某在網上聊天時看到了上述信息后,未加思索便用網名“魚翁”將該信息復制并轉發。
此信息被人們通過手機短信、電話和互聯網手段等廣泛傳播。電信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16日、17日當天,浙江全省的通話量出現爆炸性增長,話務量主要集中在16日傍晚。
從16日起,浙江、廣東、上海等地市民紛紛前往超市、便利店、農貿市場搶購食鹽,導致這些地區當起食鹽的銷售量相較平時猛增了10幾倍。隨后,這股恐慌性的購鹽潮從東部沿海開始向內陸和中西部地區蔓延,并席卷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時間,人心惶惶。
不僅僅是現貨市場,這股恐慌還直接體現在了股市上。17日受市場牽動,A股市場中的云南鹽化等相關鹽業個股放量大漲。3月17日,云南鹽化開盤漲停,收盤報15.10元,且成交量較前日再度放大;以鹽加工為主的蘭太實業繼3月15日漲停后再封漲停板;而作為生產鹽的替代品,涪陵榨菜股價也在當日急升7.41%至25.36元。
百姓恐慌從眾 游資或為推手
為何僅僅是一些小道消息,便讓大家陷入慌亂?反思謠言的生成機制和快速傳播的原因,專家認為,這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浙江省網監總隊隊長丁仁仁分析認為,互聯網和手機等通訊工具的普及,為信息的快速、大范圍傳播創造了條件。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4.57億,手機用戶數量近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高達到3.03億,這為信息的大規模快速傳播創造了基本條件。
而百姓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時,缺乏判斷能力,以及所表現出的恐慌、從眾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也是造成謠言被快速復制和傳播的重要原因。非典時期搶購“板藍根”;甲流來襲搶購“大蒜”;凝凍期間連蠟燭也成搶手貨……這種集體性的人心浮躁由來已久,表現出民眾信息甄別能力和危機應對能力的嚴重缺失。
還有一些人則認為,反觀去年,大蒜、綠豆、蘋果、白糖、棉花等大眾日用消費品都出現超乎尋常的瘋漲,其中除了受供應量和國際國內環境因素影響外,游資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視。
食鹽搶購風波后,有媒體分析認為,民間游資提前布局云南鹽化等個股后,發動少數人到超市大量搶購食鹽并通過各種渠道散布食鹽緊缺的消息,由此引發各地的搶購潮,并在A股市場上刺激了個股的急漲,從中漁利。這種說法雖未有確鑿證據,但逐利的游資,確實介入了相關股票的炒作中。
深交所公開的成交信息顯示,3月17日買入這支股票成交量排名前5名涉及浙江、江蘇的營業部。其中浙江4家,分別是財通證券溫嶺東輝北路營業部、湘財證券杭州教工路營業部、金元證券杭州體育場路營業部和銀河證券杭州湖墅南路營業部。江蘇1家,為東海證券南京長江路營業部。
統計表明,這5家席位合計買入5100多萬元,占云南鹽化當天1.1億元成交額的近五成。而這五家證券公司,恰巧都位于最先出現食鹽搶購風波的浙江和江蘇兩省,其中不少有明顯的游資背景。
而在賣出前5個席位中,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花園東路證券營業部減持套現1248萬元居首位,云南鹽化所在地的東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昆明拓東路證券營業部也套現276萬余元,此外還有3家機構席位減持合計近千萬元。
而與食鹽相關的涪陵榨菜17日在大量買盤資金的推動下大舉上漲,最高漲幅超過9.5%,全天漲幅高達7.41%,換手率高達23.36%。
雖然浙江證監局針對以上幾家登上17日云南鹽化買入量前五強證券公司的初步調查顯示,暫無充足證據顯示其是本次食鹽搶購風波的幕后推手。但反觀往年游資在推高樓市、棉花、大蒜等實體和期貨、證券市場上的突出表現,并不排除這五家證券營業部之外的其他游資沒有提前布局、推高相關股價、從中牟利的可能。
在建議深圳證交所對17日以前更多有異常交易的賬戶進行調查的同時,浙江省經偵總隊也表示,對此予以高度關注。如有舉報并發現有進一步的證據,將第一時間開展深入調查。
加強危機應對 共建應急機制
“公眾對自身安全狀況的憂慮、以及相關核知識的匱乏是造成這次非理性搶購的原因所在。”聯合國媒介與傳播研究會會員、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副教授何鎮飚認為。
與此同時,搶購風波也反映了我國公眾獨立思考能力、危機應對能力和科學常識的欠缺。碘鹽和碘片不能等同,且食鹽攝入過量對人體有害無益。何鎮飚表示,政府在事件發生之初便做好危機處理的快速反應,是打消公眾恐慌心理的有效手段。
“這次的風波如總結不好,以后仍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浙江大學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汪煒建議,有關部門尤其需要慎防股價異動與民生日用品的供應、價格形成“交叉感染”。
而浙江證監局局長王寶桐則表示:“在當前特殊形勢下,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打擊惡性炒作個股事件。”他同時還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在近期加強對“核題材”個股及大宗日用品的研判及應對。
謠言的制造者必須受到法律制裁,而傳播和利用謠言牟利者更應被繩之以法。專家表示,目前我國民間資本炒作沖動強烈,雖然這次“搶鹽風波”平息,但不能排除日后再發生類似情況。在資本市場和現貨市場共同建立預警機制,對通過散布謠言實現獲利目的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與日用品供應、消費市場監管部門之間的溝通,共建應急機制,已成當務之急。
(來源:新華網 編輯: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