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由中國日報社與日本言論NPO共同主辦的第九屆北京—東京論壇在北京開幕,數百名中日來賓出席。圖為經濟分論壇主持人外交學院副院長、教授江瑞平。
10月27日上午,第九屆北京—東京論壇進行到各分論壇報告和對話階段。外交學院副院長、教授江瑞平對經濟分論壇討論的情況進行了報告,稱可以用發言踴躍、討論熱烈、議題集中來概括26日下午的討論。以下是他總結的全文:
昨天下午(26日下午)經濟分論壇的討論可用幾句話概括:發言踴躍,討論熱烈,議題集中。我們主要圍繞著主辦方設定的主題“亞洲經濟發展與中日之間的課題與合作”展開。在主持人的引導之下,尤其在下半場,重點討論五個方面問題。第一,如何評估當前中日經濟關系的基本狀況,我想這樣一個問題是我們必須首先有一個判斷的。關于這個問題,可以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日本方面的觀點,他們認為經濟和政治可以分類,釣魚島沖突之后,經濟關系依然在發展,不該、也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害。與之相對應中方基本的主張是釣魚島沖突之后,中日經濟關系受到嚴重損害,無論是貿易還是投資都出現了明顯的波動。第三種觀點認為損害沖擊是客觀存在的,從去年第三、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第二季度,雙邊貿易大幅度萎縮就是明顯的例子。今年5月份之后雙邊貿易顯露出回升的態勢,預期相對可以樂觀一些。
第二,主要是探討關于如何來評估當前的亞洲、尤其是東亞的經濟形勢,觀點基本上也是兩個方面。一方面看到目前東亞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亞洲經濟與發展當中也出現很多問題和不確定性,既有內部也有外部,許多國際機構已經下調了增長率預測。
第三,如何看待中日關系中的政治與經濟的互動,武藤先生做了簡單的介紹,給我們提出的問題是政治關系、經濟關系的確密不可分,但是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可能有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惡性的互動,另外一種傾向是良性的循環。一方面政治關系的惡化毫無疑問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經濟關系也出現一些波動,所謂的政冷經冷;另外一種觀點就認為如果把控得好,經濟關系的穩定也會為政治關系的恢復產生重要的作用,因為共同經貿利益在相當程度上可以促使有關方面,包括中央政府,在處理雙邊一些對立和沖突的問題時考慮到兩國民眾消費者的實際經貿利益。
第四,關于中日雙邊關系對區域合作的影響。我們注意到東亞地區的經濟合作,在多個框架下全面展開,但是不同的國家對不同的框架重視程度和付出的外交資源明顯不同,這種情況之下,如果雙邊關系相對比較好,政治家可以達成一定的默契,推動區域經濟合作上路線比較清晰,效果比較良好。若政治關系惡化,雙方政治家不能達成一定的默契,反過來阻礙區域合作的發展。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使雙邊關系區域合作的互動朝著一個良性的方向發展。
最后一個討論的問題就是國內的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為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提出的重要經濟政策絕不能從自身的利益考慮,一定有一個外溢的效應。有學者提出安倍經濟學,尤其是量化緩和之后導致的貨幣流動性大幅度流向市場,一定程度上導致日元匯率的貶值,對區域包括中日雙方的貿易有一定的沖擊和影響。日方認為安倍經濟學主要是為了解決日本國內的問題,尤其是要盡快走出通縮。我想在這樣一個全球化、國際經濟相互依存高度發達的情況之下,任何一個國家尤其是經濟大國,其國內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要考慮到外部的國際影響。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