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諾貝爾獎明日起陸續揭曉。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10月5日《羊城晚報》)
關于諾貝爾獎,人們關注的焦點,自然是究竟哪些人能夠成為各項大獎得主。然而,一個最客觀的事實是,諾貝爾本人并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因為諾貝爾獎是根據他的遺囑設立的。但是,諾貝爾獎給他帶來的榮譽,難道不要超過任何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換言之,諾貝爾獎獲得者們是光榮的,但諾貝爾獎的創立者更加光榮。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們不僅應該給予那些大獎獲得者以很高的榮譽,更應該學習大獎創立者本身的精神,那就是矢志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并且鼓勵其他人做同樣的努力。
所以,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我們渴望產生“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可我們更需要有“當代中國的諾貝爾”。今天的中國人暫時不能獲得諾貝爾獎,但還可以繼續努力,而比這更屬于當務之急的,就是學習借鑒這種創立諾貝爾獎者的精神。如果說獲得諾貝爾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那么,學習這種創立諾貝爾獎的精神則完全操之在我,是可以從現在就做起的事情。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學習借鑒這種精神,在我們的社會里,也營造這樣一種濃厚的氛圍、完善的機制,來鼓勵更多的人們像諾貝爾先生本人那樣,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而不是“官本位”、“錢本位”掛帥,使所有聰明才智之士都急于去考公務員或者下海經商,社會上最受尊重的是官員和老板,那些切實為科學、社會的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卻往往處于弱勢而不被重視。
如果我們的社會建立起這種濃厚的氛圍、完善的機制,那么,十三億人的自由創造活力都將得到充分發掘,則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那只是遲早的問題了。
(來源:紅網-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