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理論飛躍。
在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雖然黨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思想和理論,但逐步地提出了關于中國進行民主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對中國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取得了一系列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開始萌芽。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開辟了以井岡山為根據地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毛澤東在理論上論證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強調“反對本本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毛澤東思想正式形成。
從土地革命戰爭后期(遵義會議后)到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上系統總結了中國革命和抗日戰爭的經驗,分析和批判了教條主義的錯誤,特別是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精辟地論述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策和策略。毛澤東思想從多方面展開而走向成熟。1945年黨的七大召開,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提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任務,對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不斷探索。毛澤東思想在繼續探索中不斷發展。
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理論飛躍。
1978年,鄧小平強調全黨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隨后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領導人民在各條戰線上撥亂反正,并認真總結歷史經驗,科學闡述了許多從實踐中提出的有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政策。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
黨的十二大后,鄧小平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思考,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新論斷,如初級階段理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概括了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發揮和發展的一系列科學理論觀點,形成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輪廓。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諸如姓“社”姓“資”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同年10月,黨的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從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等多方面作了系統概括,鄧小平理論形成體系。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使用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概念,并將其寫入黨章,1999年又載入憲法。
鄧小平理論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