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更加豐富
在“6·25”重要講話中,胡錦濤總書記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更加全面、系統、完整的闡述。加上此前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些論述已經涵蓋并且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
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問題,不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作出了不同方式的回答,伴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不斷發展,經歷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特征描述到本質揭示的過程。
一些專家認為,近30年來,黨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認識,經歷了三次重大的轉變。
第一次重大轉變:從計劃到市場。
改革開放前,中國對社會主義經濟基本原則定義為: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改革開放以后,突破了計劃經濟,采用了市場經濟體制;公有制由原來的獨霸天下,變為“占主體地位”;按勞分配也納入到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的總原則之中,成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中,社會主義由計劃經濟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最為重大的意義。
第二次重大轉變:從手段到目的。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強調了比公有制等制度更深層次的社會主義目的,即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啟示我們,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既包括關于社會主義制度的規定,即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共產黨領導,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等,也包括較深層次的價值目標原則,如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目標理論。它是我們搞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社會主義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實質意義。
第三次重大轉變:從經濟到全面。
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這一目標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從歷史的角度看,在經濟發展的低級階段,人們主要是追求溫飽和富裕。隨著溫飽、富裕解決之后,人們必然會追求超出物質生活的更多、更高的目標?!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茖W發展觀進一步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些論述,已經涵蓋并且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
縱觀三十年來,尤其是十六大以來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實踐,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更豐富,布局更趨完善,更加重視社會整體發展和質量的統一。
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主任龐元正指出,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來,我們黨對全面發展和社會整體文明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深化。2002年科學發展觀最初提出的時候,我們認為全面發展是包括了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三位一體”的發展。2004年,我們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部署,進而我們對全面發展的理解由“三位一體”推進到“四位一體”,即認為全面發展包括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
同時,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經歷了從抽象到具體,從特征描述到本質揭示的路徑變化。
姜輝認為,在對發展問題的認識上,從提出“發展是硬道理”,到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到提出“全面、持續和可協調發展”,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發展途徑的認識,越來越自覺和成熟。
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拓展和深化。通過提出全面、持續和可協調的基本要求和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進一步指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道路;通過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公平正義,誠信友愛,進一步指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途徑等等,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更加深刻和具體。
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繁榮中國、富強中國。和諧世界理念廣受歡迎,中國經濟不斷躍升,百姓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等等,無不印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旗幟的偉大、這條道路的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