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這是大會會場。新華社記者饒愛民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黨的十七大10月15日在京開幕。瀏覽報紙網絡,收看廣播電視,走進村莊廠礦、百姓家中,會強烈感受到民眾灼熱的目光和熱切的期盼。
“簡直就像一塊功能強大的磁鐵,十七大的熱度,顯示了百姓的信任度。”一位來自遼寧的新華網友感慨地說,“這種熱度來源于十六大以來一系列民生承諾如期得到兌現,來源于百姓對十七大提出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期待!”
新實惠:民生為本,拉近了黨代會與老百姓的情感距離
在家收看了十七大報告后,64歲的遼寧撫順市民孟祥禎異常激動:“胡錦濤講這五年是‘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今后要‘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都是大實話,我舉雙手擁護!”
孟祥禎說:“從胡錦濤的話,我想到遼寧省領導的一句話:‘砸鍋賣鐵,也要讓棚戶區百姓住上好房子’!這兩年,包括我在內,全省120萬群眾搬出棚戶區,全都像剛解放時的那種喜悅心情來感謝黨!”
遼寧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沈殿忠說,兌現“砸鍋賣鐵改造棚戶區”的承諾,意味著政府要投資三四百億元,意味著要讓34.5萬戶低收入家庭“住得起,住得穩”。這對于財政并不寬裕的地方政府來說,沒有利為民謀的思想,是不可能辦到的。
諾言,兩個字看似簡單,但在老百姓的心里卻重千斤。
黨的每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的都是大政方針,而這些大政方針又都是為人民造福、謀利益的,這正是群眾期待黨代會的地方。
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5年來,圍繞“三農”工作,中央連續下發4個“一號文件”,農民得到實惠之多,前所未有。
自從用種糧賺的錢買了福美來小轎車后,湖南省桃江縣種糧大戶王德輝常開車到承包的2000畝地邊轉悠。望著田里沉甸甸的稻穗,王德輝說:“這車是用黨的好政策換來的!”
王德輝算了一筆賬:十六大以來,免除農業稅再加上各種補貼,僅中央惠農政策就可使每畝耕地增收120多元,“這在以前農民不敢想!”
十六大以來黨的歷次全會持續關注著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集中財力解決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公平、住房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急迫的民生問題,努力讓百姓更多地分享社會發展成果。
5年來,為化解“看病難”,全國財政用于衛生投入的增幅年均就在20%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覆蓋4億多農民;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國家加速社保“擴面提質”,全國養老、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目前參保人數增長數均在千萬人以上。
十六大以來,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幾年,人們突出感受到,黨和政府把百姓日常生活的“小事”擺到了國家大事的位置上——
2003年3月,27歲的大學畢業生孫志剛因未帶身份證,在廣州被收容毆打致死。當年,國務院即將“收容遣送”制度改為“救助管理”制度。
得知農民熊德明家打工收入被拖欠,溫家寶總理親自為她討薪,推動了一場全國性的農民工權益保護行動,其后培訓、社保、子女教育等一系列扶助農民工的政策措施又相繼出臺。
豬肉價格上漲過猛,黨和政府又立即給城市低保戶增加“肉食補貼”,給生豬養殖戶發放“生產補貼”。
“群眾在我們心里有多重,我們在群眾的心里才有多重。”十七大代表,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鄢榮竹如是說。近兩年濟南市全力推進“背街小巷”治理和“棚戶區”改造,一位老大娘深情地對鄢榮竹說:“想老百姓的心事,不如修大馬路顯眼,但卻把共產黨的形象樹在了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