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06年春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前溪鄉趕羊村的36戶藏民入住新居。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鄭重地提出促進社會和諧、建設和諧社會的任務,引起與會代表乃至全社會的共鳴。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不懈追求。
社會和諧體現黨的執政理念
2000多年前,《禮記·禮運》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100多年前,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明確提出“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千百年來,大同世界一直是中國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社會――人民安居樂業,老幼各得其所……
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一個目標――建設和諧社會;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誕生80多年、執政半個多世紀的中國共產黨在經過艱辛的探索之后,最終確立了這一重大執政理念。它承接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并以豐富的實踐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伴隨著一系列重大民生政策的出臺,和諧之風勁吹神州,和諧之音響徹全國。和諧,逐步融入我們的生活。
“這么多的惠民政策,老百姓十分歡迎!他們希望好政策延續不變,希望黨的十七大能給他們帶來更多實惠!”來自基層的代表、天津市東麗農村合作銀行大畢莊支行黨支部書記武秀芬的這番話,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
許多十七大代表談到,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遠大目標。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為促進和實現這一美好社會理想進行了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思路漸漸清晰,行動步步深入,促進社會和諧變成明確的目標。
經濟實力飛速壯大,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為和諧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面臨著黃金發展期,同時也是矛盾凸現期。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
十七大代表、安徽省安慶市委書記韓先聰認為,我國社會雖然在總體上和諧,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民主法制還需要完善和健全;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等等。這些都需要高度重視和著力解決。
“新的實踐呼喚新的理論,和諧社會的理念應運而生。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來自重慶律師行業的十七大代表孫發榮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