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8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把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因犯有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而被中國司法機關判處徒刑的罪犯劉曉波。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諾委會把和平獎授予這樣一個人,完全違背了該獎項的宗旨,也是對和平獎的褻瀆。挪威作家赫弗梅爾認為諾貝爾和平獎初衷被政客歪曲。西班牙《起義報》對此反問道:在任何國家都存在的反對派與和平又有什么關系呢?這種公然挑戰中國司法權威和國人感情的做法,使人不得不對如今諾貝爾和平獎的出發點、嚴肅性、公信力產生懷疑:如今的和平獎還是不是我們記憶或想象中的和平獎?其屢屢做出“意外”之舉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動機與目標?
質疑不斷的和平獎
1896年12月10日,一生大部分時間忍受著疾病折磨的諾貝爾在意大利桑利瑪去世,終年63歲。這位獲得355項專利權的瑞典化學家、發明家在離開人世前一年的11月27日,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立下遺囑:用他留下的財產投資所得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和醫學、文學及和平等獎項,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1901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頒發了首次諾貝爾獎。
根據諾貝爾的遺愿,和平獎應頒給“為促進民族和睦,增進各國友誼,推動裁軍以及為召開和宣傳和平會議而努力的人。”和平獎評選和頒發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負責,共有5名成員,任期6年,由挪威議會選舉產生。該獎自首次頒發以來,先后有98名個人和20個組織獲獎。
當諾貝爾創立和平獎時,為了減少這個可能會引起爭議的獎項受到政治團體的影響,特意把這個獎項放在當時為瑞典一部分但遠離瑞典政治中心的挪威奧斯陸。在漫長的100多年里,許多獲獎者受到了國際社會包括中國老百姓在內的廣泛尊重。但是,諾貝爾本人可能沒有想到他的苦心設計仍然無法阻止一些人把這個促進人類和平的獎項作為一種政治工具來操弄。隨著上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的演變,特別是冷戰期間,和平獎逐漸顯露出日益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悄然變成西方國家對不符合他們標準的政權進行和平演變的工具。從薩哈羅夫到瓦文薩再到戈爾巴喬夫,和平獎獲獎名單的變化,折射出的卻是蘇東劇變、前蘇聯解體和冷戰以西方獲勝而告終。諾貝爾先生維護和平與民族團結的真誠愿望被一些人異化了,遂讓人們對和平獎的真諦產生了懷疑。
冷戰結束后,和平獎進一步發展成西方國家高揚“人權至上”的旗幟,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其價值觀和發展模式的利器。值得玩味的是,在最近10多年的獲獎者中,竟然有一半是昂山素季、伊朗維權女律師艾巴迪這樣的“人權斗士”,再難見到頒獎初期那些真正為和平和裁軍奔走的身影。和平獎離創立人諾貝爾的初衷漸行漸遠。達賴1989年獲獎,而今天諾委會又選擇劉曉波,也就不足為奇了。
常常因諾貝爾和平獎獲獎人選備受爭議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迄今已有109年的歷史。近年來,挪威學界對諾貝爾委員會組成的合理性、執行諾貝爾遺囑的忠實性以及實際獨立性不斷提出質疑。主要有三:一是以黨派為基礎分配組成人員名額是否符合諾貝爾的初衷。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委員會由5名挪威人組成,須經挪威議會選舉任命。現有的5名有表決權的委員都是挪威政壇老手。從所屬黨派看,主席亞格蘭來自工黨,副主席菲弗曾擔任保守黨主席,委員倫貝克來自基民黨,瓦勒來自社會主義左翼黨,于特霍恩現為進步黨議會黨團高級顧問。工黨、保守黨、基民黨、社會主義左翼黨和進步黨正好是挪威議會中擁有議席前5位的大黨。奧斯陸和平研究所所長哈普維肯近年來不斷對挪威議會把諾貝爾委員會委員名額按黨派“派發”給資深政客這種做法提出質疑。他說,諾貝爾在遺囑中要求挪威議會選舉5位挪威人擔任諾貝爾委員會委員,負責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和頒發,但并沒有說按各黨議會黨團力量“派發”給資深政客,作為對他們的一種“獎勵”。二是諾貝爾委員會評獎是否忠實執行了諾貝爾的遺囑。關于和平獎的頒發對象,諾貝爾在遺囑中已有明確表示。挪威律師赫弗梅爾仔細研究了諾貝爾遺囑和100多年來的和平獎獲得者,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和平獎的評獎過程已經背離了諾貝爾遺囑。赫弗梅爾在其新書《諾貝爾和平獎》中指出,自1946年以來,和平獎一多半都無視諾貝爾的初衷。他說,諾貝爾委員會的錯誤不在于適應現代社會,而在于他們沒有找到自已的出發點在哪里,他們應該繼承的是諾貝爾的和平理念,而不是由著自己的性子行事。他還說,現在諾貝爾委員會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擴大“和平”的適用范圍,而諾貝爾的原意是為了鼓勵削減或廢除軍備。2010年和平獎授予劉曉波之后,赫弗梅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重申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認為把和平獎授予劉曉波是不合適的。劉曉波根本不是諾貝爾遺囑中所說的“和平戰士”。三是諾貝爾委員會在實際運作中是否具有真正獨立性。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和官方一直聲稱,諾貝爾委員會獨立于政府和議會,政府和議會中的任何人都不能干預其運作,即使施加壓力,諾貝爾委員會也會自行作出決定。然而,一直以來對諾貝爾委員會獨立性的質疑之聲不絕于耳。主席亞格蘭不僅擔任過挪威外交大臣、首相和議長,還擔任歐洲委員會秘書長。鑒于亞格蘭同時擔任歐洲委員會秘書長有損其獨立性,挪威進步黨主席延森說,亞格蘭應當辭去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一職。保守黨領袖索爾貝格也批評亞格蘭身兼二職。菲弗曾擔任挪威內閣貿易、海運和歐洲事務大臣。倫貝克曾擔任挪威議員和內閣大臣。瓦勒曾擔任挪威議會下院議長。于特霍恩曾擔任議員以及選舉法特別委員會委員。赫弗梅爾說,這些政客不管屬于哪個政黨,他們都主張在軍事上依靠北約,外交上和美國步調一致。他們長期活躍于挪威政壇,思想理念和價值觀都屬于一個體系,因此在和平獎的評選中絕無“獨立”可能性。這也解釋了和平獎評選在冷戰期間以及冷戰結束后經常隨美國全球戰略亦步亦趨的根本原因。
蘇聯解體的一只黑手
上世紀70至90年代,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和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兩大陣營冷戰正酣時期,諾貝爾和平獎成為西方宣揚價值觀、對蘇聯等有關國家施壓的重要工具,多次頒給西方眼里反對蘇聯的“民主、人權斗士”。35年前的1975年10月9日,這一獎項授予以反對自己國家著稱的蘇聯的薩哈羅夫,20年前的1990年10月15日,又授予一手將自己的國家推向解體的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