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文學院于10月8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在羅馬尼亞出生的德國女作家和詩人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 瑞典文學院為此發布的新聞稿僅僅有短短兩行字,32個英文單詞: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2009 is awarded to the German author Herta Müller "who,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 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
米勒女士獲獎,全世界媒體立即在第一時間跟進報道。對于中文媒體來說,首先就要把上面這段文字翻譯成中文。筆者搜集了一下兩岸三地媒體的報道中的不同版本:
中新社:“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
新華社:“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托者的境況。”
上海《東方早報》: “以詩的專注和散文的真誠,描繪了被放逐者的景觀。”
《北京青年報》:“以詩歌的凝練與散文的直白,鋪陳了被驅逐者的生活境遇。”
臺灣《聯合報》:“詩的簡約,也有散文的平鋪直述,生動描繪一無所有者的處境。”
香港《亞洲時報》:“透過詩歌、率直的散文描繪無依無靠者的景況。”
鉅亨網cnYES:“用精辟的詩詞和散文的直爽,刻畫出窮人的生活環境。”
臺灣華視:“以詩句和坦率的散文,描繪出流離失所者的境遇”。
網易讀書新聞:“具有詩歌的精煉和散文的平實,描繪出了一幅底層社會的眾生相。”
在上述版本中,各媒體對前半句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的翻譯大同小異,可以說各有千秋,基本上都不失原意。但是,對于后半句dispossessed這個詞的理解卻有所不同。其中,dispossessed解釋為“失業人群”較不準確。其它的翻譯諸如“窮人”、“流離失所者”、“社會底層”、“被驅逐者”、“被放逐者”、“無依無靠者”雖然都能講得通,但是總覺得缺點什么,似乎都沒有精確地反映原文的內涵。比較起來還是新華社的翻譯“一無所有者”相對比較貼切,但是卻沒有反映出dispossessed這個詞中所包含的“被剝奪”而成為一無所有者的含義。
Dispossessed到底應該是什么意思?查查Encarta? World English Dictionary, 這個詞在作為復數名詞時的釋義是:
people who have been deprived of their property or rights
也就是說,dispossessed不僅指在物質上被剝奪了財產的人群,更要命的是這些人還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和權利,這樣解讀才符合米勒女士生活的背景,和她小說中所描述的人物的境遇。
這樣看來,新加坡《聯合晚報》的翻譯似乎更接近原意:
評審委員會贊揚米勒的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直率,刻畫出一無所有的流放者的境況。”
相關閱讀:
日本發明“翻譯眼鏡”
從“五講四美三熱愛”的英語翻譯說起
翻譯辨誤:老狗學不會新把戲?
“宣傳” 到底該怎么翻譯?
(來源:滬江網,英語點津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