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福州 > 福州要聞
|
探訪后嶼村最后的手工線面:能食用的“五線譜” 2011-12-01 14:49
拉出的線面如瀑布 老人們固守著宋代傳下來的做線面工藝 一副對聯曰:“金梭玉帛”、“牽絲如縷”,橫批“巧奪天工”,這是用來形容線面的。 福州線面生產,始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隨著時代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線面已逐漸被機器取代。以“絲細如發、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家喻戶曉的正宗后嶼手工線面,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 幾天前,記者走進福州鼓山鎮后嶼。上午8時許,福州后嶼鼓三村的梁敬武夫婦站在牛頭架前,將兩根面筷一左一右插在架子的橫桿上,雙手麻利地抓起身前大缽里揉過的粉條,將其一端粘于面筷上。只見粉條在他們手中飛快地穿梭著,繞在面筷上,呈倒“8”字形。待面筷均勻地纏上了粉條,他們雙手握住其中一根面筷,向下抻了一抻,掛起來并蓋上布,使之自然垂長。 57歲的梁敬武靠父輩傳的這門手藝已做了近40年線面。梁師傅介紹,從面粉到形成粉條,還需要很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很耗時,他們凌晨兩三點就得起床,將面粉、水、鹽攪拌,揉成圓團,然后在案板上劃成長條,用手沾油,將面團揉成直徑2厘米左右的面條(油條),隨后邊搓油條邊撒薯粉,揉成有彈性的粉條。在這個過程中,和面的配料比例很要緊,還要根據制作當日的氣溫、濕度來靈活調節。 兩三個小時后,大缽里15公斤左右的粉條串完了,梁敬武將一個個高兩米、長六七米的木質面架扛到寬敞的巷子里,將面筷的一端插進架子小小的洞眼里,另一端握在手上倒退著向后向下拉面,一條條白色細絲如跳動的“五線譜”。 |
|
|||
客服電話:010-84883300 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webeditor@chinadaily.com.cn
|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獨家所有,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