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國日報》4月16日報道:42歲的王志永站起身,一把就把一式兩份的“結婚證”撕碎了。王志永的同性伴侶著急地上前爭搶,不過最終這份象征愛情的“證書”還是變成了碎片,只留下了那張兩人難得一見的合照。
此前兩個月,作為北京某公司技術工人的王志永與比他的年少許多的同志情侶一起到北京同志文化中心領取了這份“結婚證”。兩人相對穩定的同志伴侶關系由此確定。
領證后兩人舉行了一場小規模的婚宴,請來親友數人。席間,王志永向來賓宣布他們的“婚姻”關系。
“其實我知道那個證兒沒有法律效應的。不過挺好玩的,新鮮。我們的結婚證是第二號,”帶著京腔的王志永隨意而又略顯得意地對記者說道。
領證后的王志永不時拿出結婚證向好奇的親友們展示。不過當朋友起哄道“結婚”后“分財產”的事情時,考慮到同性戀情侶關系的不穩定性(王認為異性戀的關系狀況也如此),王志永的態度有所轉變,甚至有些擔憂。
“領證的時候想過,這算是個互相的約束吧。不過他跟著起哄的時候,又怕哪天真用(結婚證)來要挾我,好像那個借條借據什么的一樣。就想撕了得了。”
在中國,目前同性戀婚姻是不被法律認可的。不過中國的同志(男同性戀)和拉拉(女同性戀)創造出了各種各樣豐富的形式來滿足他們對同性婚姻的渴求。北京同志文化活動中心的陸克(化名),同時也是《點》雜志的編輯,介紹說:“我們一共發了三張這樣的結婚證。在像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昆明這樣的城市里,同性戀伴侶之間舉辦各種形式的婚禮已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了。”
北京同語小組的負責人閑(化名)把它們叫做“社區婚禮”。
上海的專業婚禮策劃人星星(化名)在策劃慶祝自己的婚禮時另有一套。他的新郎是另一位剛結束一段異性婚禮的同志。
“他在與那個女人的婚姻中承受了太多太多。可以說是我將他從痛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的。”
星星當然很明白婚禮對中國人的儀式性意義。因此,當他一貫低調的伴侶提出他倆可以辦個婚禮時,星星頗受觸動,并且決定將婚禮辦成一場在視覺上和味覺上都有震撼力的雙重盛宴。
今年一月,星星在蜃中樓舉行了一場隆重的“社區婚禮”。其間還有同志時裝秀、傳統戲曲表演等活動。在上海的同志圈子里小有名氣的星星當晚穿上了旗袍,熱情投入地為來賓表演。當晚的賓客超過80名,其中有星星的朋友、同事、同學甚至老師,卻沒有他父母的身影。
“要知道,我不是異裝癖或娘們,我在生活中很爺們的。因為我是專業人士嘛,所以就很專業的表演。”
“我不介意這么亮相,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吧,越多越好。”
“對我來說這個婚禮向世人宣告我們成為正式的一對了。當然最好還是有一個被法律認可的程序。和其他好多同志一樣,我自己也經歷過很多苦痛。也許有個合法的同性婚姻關系就好了,可能會成為同志伴侶關系的轉機——至少有的同志不用再走上被逼婚的道路了。”
王志永的父母和星星的父母對兒子“婚禮”的不同態度也相映成趣。雖然關于性取向,星星對身邊的人都很坦率,但是對他的父母,相關話題他卻是緘口不談的。星星的父母也避不談論。令人驚訝的是,王志永年逾古稀的老父老母對兒子的同性關系,卻表現很是關心——他們會跟“親家”見面,會參加兒子的婚禮,甚至還提出找朋友的標準——“長得好看的,工作最好穩定的。”
此外,據閑介紹,拉拉們也會在網絡上視頻直播自己的婚禮,有的還在酒吧里宴請賓客,用中國傳統的婚禮形式結婚。
“他們主要是希望擁有感情的見證人,并且得到祝福。”
到國外去登記結婚是另一種可能的選擇。“問題是,如果要離婚,還得回到原來登記的那個國家去辦理,”閑說:“我認識的人中還真出現過這種情況。”
也有的同性伴侶并不采用這些方法來穩固他們的感情,而是更實際地考慮財產等問題。北京愛知行研究所的劉巍律師從2004年起就為有這種需求的同性同居戀人提供法律援助。她提議共同購置房產,并在房產證上寫上兩人的名字,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合法的手段。
“現在,一個比較有趣的趨勢是,我身邊的有些成對兒的拉拉朋友開始認真地考慮或者執行生孩子的計劃——當然這在有些認可同性婚姻的國家已經比較普遍了,在大陸還比較新鮮。”(中國日報記者 梅佳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