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國日報》7月3日特稿:William Irion是Irion顧問公司的總經理,六年前到云南發展事業。據他講,由于普洱茶和鍛煉雙管齊下,讓他瘦了20公斤。但他堅持認為外國人仍然要學習品茶的相關知識。
William說到:“普洱茶是云南的特產,大多數外國人都應該學習如何品普洱茶。也許他們在喝第一杯時不太能接受,但當品嘗到第二、第三杯茶時,就會被那種獨特的香味感染,愛上這獨一無二的味道。”
在20世紀的時候,普洱茶在西方流行了很長時間,但是如今云南的茶葉生產商仍然面臨著將茶葉出口到歐美的巨大困難。
勐庫戎氏茶廠在品茶方面堪稱行家。種植在戎氏茶莊里的樹木都歷經50年之久,甚至更老。茂密的枝干上覆蓋著郁郁蔥蔥的有機茶葉,全部通過了嚴格的國家食品安全要求。即便是這樣,出口到歐美仍是一件難事。
公司經理戎玉蘭說到:“歐盟的進口規定是十分嚴格的。我們經驗不足,而且沒有更多的渠道聯系到歐美的客戶。”
同時,外國人認為中國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將本土茶葉銷往國際市場。歐洲傳統飲食藝術協會顧問Barbara Dufrene來過中國很多次,嘗試了多種中國特色茶葉,包括綠茶、烏龍茶、普洱茶和被Barbara評價為“神奇的”祁門紅茶。
Barbara Dufrene身為歐洲茶葉委員會委員之一。她作為專家被邀請到昆明參加第四屆云南國際普洱茶交易會。對于自己竟然是當場唯一一位來自歐洲的嘉賓,她感到非常得驚奇。
“主要是交流問題。” 她說到:“我僅僅見過一次介紹中國茶的相關資料,是2003年在法國見到的。”
除了最近更新的有關中國茶葉的宣傳手冊,Dufrene希望中國代表團能夠積極參與世界貿易博覽會。
西方人慣于用茶包,而中國人喜歡飲散茶。Dufrene建議中國茶葉生產廠家提供一些有關掌握溫度和泡茶時長的說明書。
Irion說道,大多數歐美國家人還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還沒有人進入到完全的市場競爭。政府等著公司去實踐,公司卻等著政府改革。”
一些廠家研制出許多新型普洱產品,所以質量一般普洱的價格也會合理化。Irion認為“各個茶葉生產商都把主要精力放在開國內連鎖店上。”
Dufrene表示,雖然歐洲市場的最大份額仍是茶包,但是中國的散茶有著上升的銷售空間。由于其背后隱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中國茶可以獲得很大的利潤。
她說:“人們需要不同的飲料,并且茶配餐已經像酒配餐一樣,正在成為一種時髦。”(中國日報記者 葉軍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