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12日報道:一份來自高級環境智庫的報告稱,如果走低碳發展之路,中國可實現每年單位GDP碳排放下降4-5%的目標。
這樣,中國就可以在2050年達到85-90%的碳強度減排。這是《中國日報》昨天獨家獲得的來自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消息。該智庫由200余名世界知名的專家學者組成,定期向中國政府提供政策建議。
這是自胡錦濤主席在9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承諾中國將在2020年實現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以來,首次由高級別智庫提出具體的減排目標。
據接近該智庫人士透露,這份建議將被遞交至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消息稱溫家寶總理將于本周五下午接見該智庫的專家。
為實現這一碳強度目標,中國需要繼續提高能效,爭取到2050年單位GDP能耗下降75-85%,相當于年均下降3-4%。而第二產業的比重需要有目前的近50%下降到30%左右。
中國還需要繼續優化能源結構,到2030年,新增能源需求的一半以上應由低碳能源滿足,而到2050年,新增能源需求將主要由清潔能源滿足,碳捕獲和封存技術應在2030年以后逐漸獲得推廣應用。
“中國需要盡快將低碳經濟作為其發展戰略,”該智庫的副執行主席瑪格麗特·比格斯說,“這將使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繼續保持其競爭優勢,并避免碳鎖定效應。”
這份報告同時建議中國盡快進行環境稅體系的改革,對污染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征稅,且開征的條件已經具備和成熟。
“如果到2020年還無法開征碳稅,將無法達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該報告稱。
該智庫成員之一,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杜丹德稱,這個建議與中國在十一五期間已經執行的能源效率目標是一致的。“在十二五計劃正在制定的時刻,這樣的目標可以把能效目標與碳減排結合起來,彰顯了中國政府對于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視。”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認為,實現該報告的2050碳強度目標并不樂觀,原因是經濟結構調整需要較長時間且成本很高。
“中國仍在快速的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之中,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這意味著到2030制造業仍將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到大約46%,必然會產生很大的碳排放,”鄒驥說。
鄒驥領導的團隊也進行了一個類似的排放情景分析,結論是在控制排放的情況下,中國的碳排放強度可在2050年實現83%的下降,成本大約占GDP的2.3%左右。
而如果在2050年實現90%的碳強度下降,則需要消耗GDP的7%。
實現低碳發展,還需要鼓勵和引導人們采取適量節儉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鄒驥稱。(中國日報記者 李婧,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