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 美國華盛頓時間5月6日,中美兩國專家于就自主創新等中美關系中新的焦點問題交換了意見,他們的對話是即將在美國舉行的中美第三輪戰略與經濟對話的一個組成部分。
專家組美國首席專家羅伯特*艾特金森對中國日報記者介紹說,“專家組的任務就是雙方坐下來,暢所欲言,探討問題的真相,看看那些問題屬實,那些存在誤解,以便更好地促進兩國關系發展。”
近幾年來,美國在中國的自主創新政策以及知識產權問題上頻頻向中國施壓,成為中美關系進一步向前發展的絆腳石。
中方提出,中國在美國的企業受到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遇到很多困難。比如,華為在美國多年來并購屢屢受阻。去年10月,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通過一個電話,直接阻攔了美國Spring Nextel公司與華為簽署一項數十億美元網絡建設的協議。
中國專家組成員、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說,美國還濫用知識產權條款,為中國企業向美國出口、在美國發展企業設立重重障礙。浙江通領公司等少數中國企業在美國贏得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官司,但是不少中國企業在官司面前只好退出。
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提出的自主創新政策指責聲不斷。聲音最響的是駱家輝。就在5月4日的一個活動上,駱家輝再次批評說中國的政策“給外企在華的投資制造困難,其本土創新政策關閉了不少工業的大門,使得外企難以進入,還對外企進入中國設立苛刻的技術轉讓條件。”
艾特金森也說,中國目前的自主創新政策給予國企創造條件參與競爭,使得美國以及其它外國企業處于競爭劣勢地位。
但是中國代表、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穆榮平對中國日報記者說,不少美國人對中國“自主創新”一詞理解有誤。問題出在翻譯有誤。“自主創新”經常被翻譯成indigenous innovation,indigenous (本土) 一詞并不合適,因為它意味著local(地方)。
穆榮平表示,在中國的語境中,強調“自主創新”是為了達到兩個目標。第一是要求把握研究方向,不要跟著別人屁股后面走。第二是把握學習機會。企業現在需要的是創新能力,而不僅僅是通過購買而擁有知識產權。
趙剛說,中國在實踐當中也有自己的問題。比如,地方政府采購當中出現了地方保護主義傾向,地方也有產業政策,給地方企業補貼等等。
雖然艾特金森對自主創新“誤翻”還不能接受,但是他說,“我認為胡主席去年很清楚地指出,中國政府在政府采購上并沒有親中國企業,疏外國企業。他的話很重要。”
“美中在(中國自主創新政策)是否有排他性等等問題上的分歧正好成為創新專家層面上對話的目的之一,”艾特金森說。
趙教授透露,美國研究科技創新政策的專家有可能訪問中國,通過實地來調查中國如何實施“自主創新”政策。
英文原文請見:http://m.tyhy56.com/china/2011-05/08/content_1246528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社駐美國首席記者 黎星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