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1日報道:奧地利小伙子周游原名康斯坦丁·霍爾茨(Constantin Holzer),是中國人民大學2011級博士新生。過去一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蘇州研究院執教期間,他熟練掌握德、英、法、中、西、俄的語言特長讓學生們頗為著迷。
這位27歲的奧地利知識精英有著豐富的高等教育經歷,橫跨中奧兩國:他2009年在北京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接著又參加維也納外交學院為期一年的外交官培訓項目,2010年順利畢業。
而今的他,正在同時攻讀中國人民大學和維也納大學的博士雙學位。
周游在本周一(10月31日)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說:“是兩名分別來自奧地利和中國的知名學者帶我入了漢學研究、綠色經濟研究的‘門’。”
奧地利著名漢學家、維也納大學副校長魏格林教授,自他本科起就擔任他的導師。
而中國人民大學專攻國際發展研究的楊志教授是與周游2009年在維也納結識的,現在他們早就從朋友關系發展為師生關系兼同事關系。
盡管讀完研后又在維也納大學這個“奧地利外交官的搖籃”深造了一年,周游還是決定在2010年回到中國,與中國人民大學蘇州研究院簽約一年,在教書的同時從事研究。
低碳是現今國際上政治界、經濟界的熱門話題,周游表示,綠色經濟對于中國和歐洲來說,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潛力、作用巨大。“這也是我在中國留下繼續研究的原因,”他說。
中國的“禁塑令”令周游印象深刻,他表示,有一部分歐洲國家在禁止使用塑料袋方面做得還不如中國。他說:“中國和歐洲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相互吸取經驗。”
奧地利在低碳技術的研發方面比中國起步的要早,比如在糞便處理、沼氣化等領域;而奧地利向全民普及低碳教育的做法也值得中國學習。
周游表示,中奧兩國共享、交流智慧成果能夠實現雙贏、促進雙邊經貿發展,并指出,中國作為人才大國,在節能技術研發方面潛力巨大。
對于兩國間青年如何在節能減排方面加強協作,周游表示,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社交網絡是加強溝通的好平臺。
如今,中奧兩國民間交流渠道不斷拓寬,在雙邊合作、人員交流方面生機無限。
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今年資助了10名奧地利學生來華攻讀研究生,周游就是其中兩名博士生之一。
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教育處負責人陳杭柱表示,奧地利來華深造的留學生就讀專業近五年間有了很大變化和豐富。
陳杭柱說,五年前大多數人來是為了學語言,現在來的學生有很多是研究國際關系、國際貿易的。
與此同時,中奧兩國也在為奧地利民眾接觸中國語言文化而牽線搭橋。
周游表示,他漢語的熟練使用以及對中國的感情,可以追溯到2004年他第一次來中國時。
當時的他參加了奧地利政府組織的海外支教項目,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SOS國際兒童村執教一年零兩個月,在這期間他的漢語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英文原文請見:http://m.tyhy56.com/bizchina/2011-11/01/content_1401277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張隕璧 陳佳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