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6日報道:嚴歌苓擅寫傳奇女子,比如《扶桑》中舊金山唐人街的中國妓女扶桑,比如《第九個寡婦》中把死刑場上幸存的地主公公藏在紅薯窯里二十年的王葡萄,再比如《小姨多鶴》里生活在中國家庭幾十年的日本女子多鶴。
這一次,嚴歌苓在最新小說《陸犯焉識》中把筆觸轉向一位男子,集二十余年的醞釀與追尋,創造出一生傳奇的知識分子陸焉識。
陸焉識本是上海大戶人家的少爺,聰慧倜儻。父親去世后,年輕無嗣的繼母為了鞏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軟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馮婉喻。對婚姻失望的陸焉識出國留學,畢業回國后做了大學教授。
五十年代,陸焉識因其家庭出身和不諳世事被打成“反革命”,判為無期徒刑,在西北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在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芻,使他確認了內心對婉喻的愛。文革結束后,回到上海家中的陸焉識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兒子的排斥利用,女兒的愛怨糾結,妻子在他到家前突然失憶。
嚴歌苓說,陸焉識的原型之一即是她的祖父嚴恩春。祖父16歲上大學,20歲赴美留學,25歲取得博士學位,是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的首位中文譯者。40歲時,祖父在對時局的失望中自盡身亡。
很早以前,家里人就告訴嚴歌苓,孫輩中她與祖父在才情和性格上最為接近。這讓嚴歌苓對祖父的人生際遇和精神世界格外好奇,“是對自己的根的好奇”,她說。
曾練習舞蹈的嚴歌苓50多歲仍然保持著纖瘦的身形,每次面對公眾都妝容精致。從舞蹈演員到作家,從國內到國外,嚴歌苓的人生像她筆下的人物一樣傳奇。
嚴歌苓生于上海,父親是作家,母親是演員。她從小體弱,不常和小伙伴們戶外玩耍,卻是把講故事的好手。她把在書上看到的故事講給小朋友們,“講的時候,我要是不滿意作者對某些人物命運的安排,就按自己的意愿即興發揮。好些經我敘述的經典小說,都走樣成嚴歌苓的版本。”
12歲參軍,在文工團做舞蹈演員。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她自告奮勇做戰地通訊員,去云南的野戰醫院采訪傷員。也就是從那時起,她開始寫作。21歲發表第一篇作品,講述一個少女在西藏兵站七個男兵中間的故事。她的早期創作大部分都是軍事題材。
1989年,兩次短暫訪美之后,嚴歌苓決定赴美讀書。三年之后在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并于同年與美國外交官勞倫斯·沃克結婚。
嚴歌苓說,由于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她早期在美國的經歷是“創傷性”的。“就像被連根拔起,血淋淋的,裸露的根須就是我赤裸的神經,”她回憶說。
從23歲就開始的失眠在那時進一步惡化,曾經連續一個多月睡不著覺。然而敏感的神經卻成了創作的源泉。她開始給臺灣的報紙雜志投稿,斬獲不少獎項。
嚴歌苓似乎對邊緣生活情有獨鐘,她寫過搶劫犯,寫過妓女,還寫過非法移民者。她筆下的主人公們看似都是生活中的輸者,對此,嚴歌苓解釋說她對輸者更感興趣,因為“贏者都是一個面孔,而輸的人各有各的輸法”。
她的作品屢次被改編成影視劇作品,包括陳沖執導的《天浴》和張艾嘉執導的《少女小漁》。 她也曾參與影視劇改編的編劇工作,比如陳凱歌執導的《梅蘭芳》。
目前,由張藝謀執導,改編自她同名中篇小說的電影《金陵十三釵》正在上映。張藝謀稱這是他職業生涯二十余年來遇到的最好的本子。
小說出版于2005年,張藝謀2007年買下電影改編權。自那之后,嚴歌苓與編劇劉恒根據張藝謀的建議,數易其稿。在修改的過程中,她收集了很多史料,把4萬字的中篇小說擴寫成12萬字的長篇,于今年年中出版。
比起編劇,嚴歌苓更喜歡寫小說,“寫劇本帶來的快感根本無法和寫小說相比”。
嚴歌苓現在和丈夫以及領養的7歲女兒一起,居住在柏林。
英文原文請見:http://m.tyhy56.com/cndy/2011-12/16/content_1427401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楊光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