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19日報道:孫秀麗,一個退休的老太太,自從參加了天津泰達社區一個廚余垃圾的回收項目,每天都孜孜不倦將廚房的廢物轉化為寶。
對于她來說,每天鼓弄廚房里的那些垃圾不過是一件簡單的樂事。
每天做完飯之后,孫阿姨只需將丟棄的菜葉果皮扔到垃圾桶里,撒上一些生物酶,稍加攪拌,然后等待廚余回收的志愿者定期上門,將發酵了一段時間的廚余垃圾拎走。
這些廚余垃圾經過發酵變成了原生態的肥料,而孫阿姨作為貢獻者,則會得到一些新鮮蔬菜作為回報。一舉兩得。
“每天在廚余垃圾里撒一些生物酶,就能換到一些新鮮蔬菜,這樣的美事為啥不做?”
天津塘沽區的廚余項目自2008年以來已經吸引了300多戶人家,此外,在福建等南方省份也有小規模的實驗性開展。
這個項目的發起人,科恩達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理馮少強說,當他看到中國的廚余垃圾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進行填埋,并導致二次污染的情況之后,決心要在廚余垃圾上做個文章。
中國的家庭垃圾中,廚余垃圾占到近70%,而根據北京市市容委統計,廚余垃圾亦占到北京垃圾總量61%。
馮少強表示,雖然不斷有社區居民表示希望參加廚余垃圾回收的項目,但由于資金問題,只能將項目規模控制在300戶左右。
馮少強說,目前對于廚余垃圾的處理方式,不僅對垃圾處理設施是相當大的壓力,還浪費了那些本可以轉化為寶的資源。
“不經過處理的話,一些被填埋的廚余垃圾經過滲透會對土質造成二次污染,甚至會致癌。”
雖然馮少強對于這個廚余垃圾變廢為寶的項目自信滿滿,但仍有人對此表示質疑,比如說,生物酶能否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下存活嗎?
自然之友的研究員張伯駒說,雖然這個項目聽上去很完美,但在實施的時候還是要考慮實際問題。比如用于發酵的生物酶只能在一定的濕度以及高于18攝氏度的環境下存活。而對于天津北京等北方城市,就大多數家庭而言,冬天的室內保持在18攝氏度可能性很小。而如果生物酶失去活性,筒里的垃圾就會變臭,還會生霉。
此外,大多數歐美國家的家庭都有個后院,以方便處理廚余垃圾,而就大多數來說,在本來就不很寬敞的家里再單放置一個桶顯得不太現實。
張伯駒說,自然之友在北京也嘗試過多個廚余垃圾循環項目,包括利用蚯蚓和生物酶來分解廚余垃圾,然而效果都不甚人意。由于條件限制,大多數居民因為嫌麻煩而放棄繼續堅持項目。
“起初,居民為了讓生物酶更好分解,把果皮切成很細的條,有的為了防止蚯蚓死掉就不吃辛辣的食品。這些項目雖然理論上行得通,但帶給老百姓太多麻煩,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睆埐x說道。
然而,馮少強并不以為然。
馮少強說,公司經過三年的科研調查,發明出來的生物酶可以在零下17度存活,而且在發酵過程中不會有臭味揮發。
然而項目也面臨著不少困難。
馮少強說,由于缺乏資金和政府的支持,公司只能無償提供生物酶,項目的運行也要依靠志愿者。
此外,相比廚余垃圾分解而成的自然肥料,大多數菜農仍然更偏愛簡單易存的普通化肥。
馮少強說,雖然從2008年運營以來公司就一直賠本。但他堅信廚余垃圾再利用將是未來的趨勢,所以會一直堅持不會放棄。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tyhy56.com/cndy/2012-01/19/content_1447239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鄭欣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