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19日報道:中國的父母經常會跟孩子說:“不要浪費糧食。”與此同時的另一個事實是中國堆積如山的生活垃圾當中,七成是廚房里產生的。而在一些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貫徹垃圾分類的發達國家,這個數字只有20%。而在我國,廚余垃圾的處理也跟不上垃圾產生量的增長,這樣一來,問題更加嚴峻了。
“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吃的越來越好,餐飲業非常興隆,這樣,數量龐大的餐飲垃圾便產生了,”北京工商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授任連海說。“廚余垃圾已經成為城市的最主要污染之一,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都有很大的危害。”
任教授研究垃圾的管理已經超過十年了,他介紹說把廚余垃圾混在普通垃圾里面直接填其實很危險。因為在中國,廚余垃圾中平均74%是水。如果將這么多水分與其他垃圾直接混合填埋會在高壓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滲瀝液。滲瀝液不易降解,含有劇毒的致癌物質,是垃圾處理當中的頑疾之一。一旦滲漏出來,就會造成垃圾的二次污染。
其實在這些垃圾到達填埋場之前,問題就已經產生了。運輸過程中的保存不周,含水的廚余垃圾四處潑灑,會對城市環境帶來污染。
北京的老百姓的廚房一天要產生11000噸垃圾,而京城的各大餐館還要再帶來2500噸的量。但是讓任教授擔心的是,北京現在正在運作的幾個大型廚余垃圾集中處理廠加起來只不過能處理800多噸。
和很多其他城市一樣,北京市最近出臺了關于加強餐廚垃圾管理的條例。眾所周知,不規范管理餐廚垃圾所帶來的地溝油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政府、NGO和企業都集思廣益想要找點辦法來應對危機。一時也出現了很多方子:用酶制劑或者生物手段來降解垃圾甚至用來堆肥、燃燒用來發電等等。荷蘭皇家航空在去年甚至到青島采購地溝油準備用作生物燃油。
當然,在中國最普遍的餐廚垃圾處理方式是用來喂豬,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泔水”。
雖然還沒有定論,但是很多專家擔心這樣會用垃圾當豬食很危險,因為他們在考慮同源性的問題。
這里的同源性問題是指動物不宜食用由自己同物種生物為原料做成的飼料。鑒于豬肉是中國人最喜歡的肉食種類之一,這些泔水當中的豬肉含量也很多。歐洲因為飼料同源性問題曾經帶來瘋牛病的大規模傳播。農業部幾年之前就成立了專家組專門研究廚余垃圾做飼料的可行性,可是至今也沒有達成一致。
雖然餐廚垃圾飼料化在日韓等國家很普遍,但是中國的一些地方已經出臺相關規定反對這樣的舉措。廈門在2008年就頒布相關法規禁止餐廚垃圾混進牲畜飼料。
而廚余垃圾有機堆肥的實踐也遇到一些困難。要么因為是居民垃圾分類程度很低,要么是分類之后得不到及時處理,反而滋生了惡臭。
“垃圾處理是一個鏈條,”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員會的陳玲副主任說。“我們不能提供足夠的后續處理渠道就不能指望居民能主動分類。”
任教授還覺得中國廚余垃圾的一些具體特點也增加了堆肥處理的難度。
“中餐含油量太多,尤其是動物油脂。食物變成垃圾之后,動物油脂會凝固,會像罩子一樣蓋在在水分表面,這樣會阻止微生物和這些有機垃圾的充分反應,所以堆肥效果不佳。”
而中餐很高的含鹽量也會使得生產出的有機肥料當中鹽分很高,可能會對肥沃的土地造成破壞。于是,在實踐中經常會往這些廚余垃圾中攙和其他垃圾以降低油鹽的比率。
有機肥料不易儲藏,但是目前儲藏他們的地方不多。一旦滯銷,這些有機肥料本身又是一種污染。即便如此,全國仍然有很多地方在推行堆肥處理法,并試圖建設更多的儲藏場所。
像福建省環保志愿者協會等很多NGO,用有機蔬菜交換正確分類的垃圾。
產品是用了源自生活垃圾的有機肥料,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說,一位家庭主婦扔出去的西瓜皮最后能以新鮮的有機西瓜的形式出現在餐桌上。
該協會的創立者鄭棣健認為這完全屬于激勵機制。
“如果人們從分類垃圾中獲得東西,他們就會這樣做,”他說,“如果他們得不到,他們就不會做。”
另一種正在嘗試的利用廚余垃圾的想法是燃燒發電。
在北京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垃圾經壓縮被擠出水分,干燥5天,然后在占地200公頃的固體垃圾焚燒發電廠焚燒。
焚燒廠每天能處理大約1600噸,每年發電2.2億度,相當于7萬噸煤的發電量。發電量的約70%提供給該產業園區,其他的則供給華北電網。
但不能確定這一模式如何以及能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
任教授也加入了一個全國性的課題組,研究“十二五”期間餐廚垃圾處理的發展。他透露今后五年內北京的每個區縣都會有至少設有一個專業的廚余垃圾處理廠。同期全國可能有100到150座處理廠建成,可以每年處理3000萬噸廚余垃圾。
“很高興我們終于開始有點工作進展了,”任教授說。“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tyhy56.com/cndy/2012-01/19/content_1447238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王愷昊 程安琪 鄭欣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