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針對人民網網友在部委領導留言板上提出的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農村文化活動建設”、“打擊假唱、假演奏”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以下為文化部回應全文:
人民網網友留言:我們當地有一些民間技藝,因為傳承人年紀偏大,面臨著中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瀕危的現象挺普遍的,該怎么進行搶救性保護呢?(匿名網友 IP:58.68.145.★)
文化部回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財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載體和象征。近年來,在政府主導和社會廣泛參與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為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得到普遍認同,全社會積極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勢頭方興未艾。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由于遺產本身的脆弱性,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文化生態環境不斷發生巨大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面臨新的情況與問題。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實現良好開局的情況下,下一階段,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將由起步階段的基礎性工作轉向深入進行科學保護的發展階段。
對于那些瀕危的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比如滿族說部、格薩(斯)爾等,進行搶救性保護。盡快組織專業人員,運用錄音、錄像及文字記錄等方式,將該項目的表演、技藝展示過程等記錄下來,整理分類、并建立翔實的檔案或數據庫,同時做好資料的編輯和出版工作。此外,還搶救征集其珍貴實物和資料,用于研究和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