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的改革”尚待攻堅
十八大上,陳德榮代表被外國記者不止一次追問“溫州金改”的時間表。這位溫州市委書記說,溫州金融改革細則將于本月推出。
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這個誕生于2012年、未滿周歲的“嬰兒”,是在民間借貸利益鏈條斷裂、企業主出走等尷尬局面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取得共識并滲透到中國金融毛細血管中的一項改革。
改革關乎逾13億人口的切身利益。中國已經在農村、國企、財稅、金融、價格、科技、教育、社保、醫療、司法、行政、文化等領域推進改革,但改革越深入,越易觸及利益關系。根據十八大報告,收入分配、征地、戶籍等“難啃的硬骨頭”依然存在。會場上,代表們對于將政治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積極穩妥推進期望很高。
改革本身如同一個龐大的系統,正在深入中國基層的“細胞”組織中……
庫恩對記者說,“可持續發展”這個詞原來是用來描述環保問題的,但對中國來說,這個詞還擁有更廣闊的意義,可以用來解讀經濟和政治,“這就造出了一個新詞——可持續的改革”,對于中共執政的未來,這十分重要。
改革能否“可持續”?不可否認,困難重重。
新一輪改革的難點首先來自于部分先行啟動的改革,部分改革仍不夠徹底。人們聚焦的收入分配改革、教改、醫改等,目前仍有部分關鍵性的環節有待政策出臺和落實。
一段時間以來,改革也不都是齊頭并進的。最初始于經濟領域的改革,已延伸到了上層建筑,正在變得“牽一發而動全身”。改革與發展、穩定三者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
分析人士認為,中共在十八大上強調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建設,實質也涉及了“五位一體”的改革。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作為中共最初的執政理想,不僅是改革的應有之義,更是改革可持續的保障。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鴻分析,早在1986年,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
“除了實踐中仍存在的困惑和阻礙,更多的問題來自于人們的認知落后于客觀現實的發展。”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研部主任劉靖北分析,黨政官員、普通黨員、老百姓對科學發展的認知和理解或有不同,對于深化改革、全面改革的迫切性的認識也未必完全統一,改革的難點不言自明。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分析:“改革不都是完美無缺的,有些人開始懷念過去的做法,有的人甚至希望改革停下來;但是中國今天的社會,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停滯和倒退沒有出路。”
歷史學家認為,在更宏觀的時空中考量,擁有數千年厚重歷史的中國推翻帝制迄今也不過百年有余。針對那些封閉僵化的觀念而言,改革其實也才剛剛起步,必須也必將持續下去。
對中共而言,無法形成共識,就無法推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