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法專家解讀“ipad事件”,質疑海關自由裁量權過大
界定個人物品 全憑海關說了算?
今年8月19日海關總署發布的《海關總署公告2010年第54號》(以下簡稱“54號令”),近期因“入境ipad被征千元稅款”而備受媒體和公眾的矚目。
“54號令”出臺之后,無論是留學生戲言的“裸奔回國”,還是出境游旅客對購物單的“忍痛割愛”,都顯示了它對特定人群的影響不容小視。那么,對這一“54號令”應如何理解,該令在實施中暴露出了哪些問題,應否修改完善?針對此問題,中國青年報專訪了我國海關法領域的兩位專家。他們分別是中國政法大學海關法研究中心的趙國華副主任,以及北京銘基律師事務所的趙輝律師。
涉嫌與WTO協議相悖
趙輝律師表示,以“入境居民旅客的自用行李超5000元需繳稅,20種商品全額繳稅”等為主要內容的“54號令”,因對ipad等產品的征收稅率過高、完稅價格過大,而涉嫌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信息技術產品協議》(ITA)相悖。
他指出,從法律效力的等級上看,“54號令”是由海關總署以公告形式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的等級較低,可以由具有規范性文件制定權的中央政府部門或地方政府制定并發布。而WTO的ITA在性質上則屬于國際條約,我國在正式簽署加入之后,就應當受其約束,ITA在我國具有與“法律”同等的效力。
“根據ITA的規定,參加國應當分階段將包括各種類型電腦在內的信息技術產品的進口關稅降至零關稅。”趙輝介紹說,“但是海關總署用‘54號令’向ipad征收高額稅款,明顯與ITA這一‘上位法’相違背。”因此他認為,“54號令”應予修正。
然而,也有WTO法專家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質疑,“54號令”是否違反中國在WTO項下的承諾,還有待進一步審查。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兼中國法學會WTO研究會常務理事韓立余,就向筆者表示,要確認二者“相悖”,還需仔細審查中國在簽署ITA時具體承諾了什么。“而即使去查承諾,也會因為理解上的差異而存在不同的看法。”韓立余教授說,“中國涉訴的WTO案件,多少都存在類似問題,不獨‘54號令’專有。”
盡管“54號令”與ITA規則是否相悖還有待確認,但商務部11月初曾發函向海關總署質詢此事,卻是事實。截至發稿,商務部方面似已與海關總署達成諒解,商務部發言人姚堅稱“支持海關總署依法履行職責”。海關總署監管司負責人也表示,在入境的時候,對個人自用的ipad征稅不違反WTO規定。他說,WTO規則主要是針對國家、地區間的貿易,涉及的是貨物。個人自用的ipad是物品不是貨物。貨物和物品是有區別的,“54號令”針對的是個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