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不是英雄,不是偉人,而是歷史的挑夫,他勇敢地挑起了歷史賦予他的那份責任與使命,成為新中國的精神象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LOGO。其實,我們是出于對這份使命與責任的崇拜與價值的認同,方始真正崇拜這個人。
那么,青年人究竟應當以何種方式對待雷鋒精神呢?
雷鋒精神需要的不僅是解讀,更是要堅信!雷鋒已成為當代社會的試金石,他那精神的光芒掠過了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把其中的美好與丑陋一并照亮。
在過去的50年中,雷鋒的名字曾經是激勵幾代中國人成長的路標,是屹立在人們心中的精神豐碑。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偉大戰士,也曾被懷疑、調侃甚至嘲諷過!這并不奇怪!雷鋒從來不會離開我們,而我們卻曾經幾度遠離雷鋒,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今人的態度。
歷史是公平的,至少在每一個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副擔子。雷鋒曾經很認真地挑起了這副擔子,走完了二十二年短暫的光輝歲月。現在這副擔子放在了我們每個人面前,要選擇的是挑起它還是放棄它————品頭論足從來就不是歷史選項。
現在有一些人感興趣的不是我們自己是否在學雷鋒,而是外國人在學雷鋒,感興趣的是西點軍校是否有雷鋒塑像,哈佛大學中是否在講授雷鋒的案例。確實,美國、日本的企業號召員工學習雷鋒精神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情。松下公司甚至喊出了“雷鋒精神與上帝同在!”一種精神仿佛得到西方人的認可后,才會有點價值。西方的商業文化價值觀對我們的影響似乎已經超過了我們的傳統價值觀。很多人費盡心機號召人們努力學習一個叫“羅文”的人如何努力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時候,似乎忘記了我們身邊一個更好的榜樣“雷鋒”。
我們在進行這些比較的時候,其實已經開始在否定過去。我們不反對理性的歷史反思,相反,這正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動力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在批判歷史事實的時候,我們把與歷史進程一道前行的精神與價值一起倒掉了。“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他們相造就的意識形式便失去了獨立性的外觀。他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
歷史規律是殘酷的,不能為了證明后人很偉大,而不惜貶低前人。如果想通過這種做法來達到目的的話,就必須承擔與之相適的后果。那就是,歷史真的成了歷史,從來沒有發生,再也不會想起。這就是歷史感缺失的根本原因。
比雷鋒更加有地位的孔子也是幾上神壇、幾下神壇。毛主席在談秦始皇時有一個著名的斷語:一個歷史人物,幾千年評價不下來,不是前人的問題,是后人的無能。這可以作為我們思考歷史的注腳。
精神從來就不會獨立存在的。當年人們對雷鋒的景仰,是依托了那個時代對社會主義國家和中國共產黨的純樸感情,依托了整個社會對人民軍隊的信任,依托了群眾對傳統美德的繼承,依托了人們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堅定追求,當這種感情、這種信任、這種繼承、這種追求在社會生活中淡化下來的時候,雷鋒精神就跟著褪色了。因此,重新樹立這種感情、這種信任、這種繼承、這種追求才能夠在全社會重新弘揚雷鋒精神,僅靠雷鋒自己是無法完成這種歷史使命的!而如果今天的人們達不到同樣的精神高度,雷鋒精神同樣也不會回歸。
為什么今天人們又在呼喚雷鋒,是因為人們不想再看到老人倒下無人扶,不想再看到搶座者互毆、醫生被打的事件。是對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的痛恨。“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這種種場景使人們對雷鋒精神的回歸發出了最真誠的呼喚!
雷鋒是新時代的產物,但也是從舊時代走出來開創了新時代的人物。歷史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每個時代發展程度和生活方式千差萬別,但總有一些精神能一以貫之,甚至能夠在雷鋒這樣一個普通戰士的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為什么?
答案只能向更深遠的歷史中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