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正氣歌》為我們提供了解開這一奧秘的鑰匙。“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古人所稱的“義”,就是道義,就是歷史使命,只有勇敢地扛起這使命的人,才有可能在自己身上復興這偉大的精神。這樣的場景穿越了時空,使我們看到了李大釗“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預言,看到了葉挺要把牢底坐穿的決心,看到了以全部心血謳歌那可愛的中國的方志敏,看到了夕陽下從容坐下面對劊子手說出“此地甚好”的瞿秋白……他們用生命告訴了所有的人,肉體可以被征服,但精神是不會被征服的,這種精神不但屬于每一個人,也屬于他們的國家、民族。朱自清不是共產黨人,但這種氣節也鮮明的體現了出來。這種精神充塞天地,尋找每一個愿意與之為伴的人。而和平時期出現的雷鋒、張海迪、郭明義、徐本禹,就是這樣的人。
歷史長河浩浩蕩蕩,中華文明歷五千年而血脈猶存,不是什么上天特別眷顧,而是總有那么一批根植于中華大地之上與民眾之中,汲取五千年文化營養的仁人志士能夠勇敢地探求自己的使命,傳承這種血脈精神。這是中國之幸,大國之幸!
我們看到,當很多人在探討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什么樣的精神的時候,有那么一群年輕人,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用“學雷鋒”的旗幟,從鐵路沿線到汶川地震,從北京奧運到廣州亞運,志愿服務精神始終在中國高揚,留下一條螺旋式上升的印記。截至目前,僅經規范注冊的青年志愿者,即已達4043萬人。中國青年志愿者,20年來,在共青團組織的推動下,成為了當代中國青年人中最富有朝氣和活力的群體。他們用平凡的奉獻承載了大多數人的光榮與夢想,正是他們,幾乎改變了整個社會對青年一代的看法。而這一精神正在隨著越來越多的意識到自己使命的人的加入,向全社會各個人群擴散開去。
如果每一個青年人都能勇敢地找到自己的使命,并堅定地扛起來,那么,任何精神都可以代代傳承。歷史感不在體制中,不在書本中,不在活動中,也不在任何報告與文件中,而是在活生生的人身上,在人心之中。(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皮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