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有錢”是每個百姓的新年愿景。面對“余額寶”們的高收益大戰、信托“高富帥”的高回報誘惑,或保守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如何選擇才能趨利避害、保衛錢包?
互聯網理財:黏住“蜜糖”遠離“毒藥”
走過“互聯網金融元年”的激情,馬年的互聯網理財將迎來更多機會、更趨成熟。
2014年以來,互聯網理財江湖熱鬧非凡,“余額寶”規模突破2500億元,成為國內最大單只基金;騰訊挾微信之勢推出“理財寶”,在沒有宣傳的情況下,日進入資金超過1億元;中國平安推出“壹錢包”,用戶不僅能夠投資平安旗下及各家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實現“賺錢”,還能通過“壹錢包”的信用支付功能“借錢”……
“余額寶不是基金的勝利,而是流量的勝利。”好買基金網董事長楊文斌說,隨著“互聯網+金融”模式的進一步深化,投資者有望在馬年嘗到更多甜頭。
由于流動性偏緊的預期依然強烈,馬年投資貨幣基金將有不俗的收益,阿里巴巴、騰訊、蘇寧云商、中國平安等巨頭的“大戰”也將給投資者更多選擇。據銀率網統計,微信理財通推出前日,其掛鉤的華夏財富寶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達到7.394%,可謂傲視群雄。
記者采訪發現,投資者在互聯網“掘金”的同時,還須擦亮眼睛,躲開那些披著互聯網金融外衣的非法集資、詐騙等“毒藥”。
春節前夕,P2P網貸平臺國臨創投傳出實際控制人“跑路”的消息,與其勾連的深圳中貸信創、上海鋒逸信投亦發生無法兌付的現象。
中國小額貸款聯盟秘書長白澄宇等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不要被一些穿著互聯網理財“馬甲”、實則從事民間借貸的平臺公司所惑。動輒20%乃至更高的收益率,意味著巨大的投資風險,一些不規范的P2P平臺實際上玩起了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投資者如果想從事民間借貸,就得考慮清楚,必須有承擔風險、血本無歸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