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反思多于機會
在距離兌付期限的倒數第4天,總額超過30億元的信托理財產品——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發布兌付方案。這個此前爆出違約危機、被預期成為業界首個打破“剛性兌付”潛規則的信托產品,最終在馬年春節前安全降落。一個“先天不足、后天缺氧”的信托產品,最后依然讓投資者“穩賺不賠”。
然而,“誠至金開1號”的“準兜底”方案,并不意味著投資者可以不用對風險負責。業內人士認為,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信托行業已經積累了不少風險,馬年信托業投資應是反思多于機會。
申銀萬國首席市場分析師桂浩明等業內人士認為,信托產品不同于銀行儲蓄,也不同于以國家信用作為抵押的國債,就其本質來說,并不存在保本保息的問題。如果出現違約不能按期兌付本息,甚至血本無歸,這本身就是信托持有人在獲得高收益預期時所需要承擔的成本。
事實上,近年來信托產品面臨兌付風險的案例并不鮮見。2014年初,“新華信托·上海錄潤置業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產品擔保人、胡潤百富榜女富豪鄒蘊玉被傳“跑路”,使得這一信托產品兌付一度迷霧重重。
目前,我國信托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雖然信托公司對產品有剛性兌付的“潛規則”,但近幾年信托“大躍進”,尤其是房地產信托,管理的資產規模未必能支撐其剛性兌付的能力。“行業內數千億元的權益承載了數萬億元的融資類信托,這種‘小馬拉大車’的矛盾日益突出,即使信托公司想要兜底也力不從心。”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暉明說。
銀率網分析師認為,信托行業投資在馬年的反思將多于機會。投資者在選擇信托產品時,一定要仔細閱讀信托合同,尤其對資金用途、項目介紹、風控措施這三個方面詳加研究,由于信托投資門檻較高,投資者在投資時需要更加謹慎,對于所投項目的了解應是越深入越好。“信托合同中對于信托資金的用途一定要有明確指向,用詞含糊不清的項目,盡量不要考慮;項目和風控方面,涉及質押、抵押、擔保、回購等內容的,投資者盡量向銷售人員索要紙質文件,保證風控措施的真實性。”
銀行理財:“倒逼”下的機會
馬年的銀行理財產品,顯然面臨諸多“外行”競爭者的挑戰。各種類“余額寶”產品對存款分流效應日益明顯,為此,銀行不得不調整思路,通過推出更靈活、收益率更高的理財產品打響“存款保衛戰”。
2013年,銀行間市場在年中和年底爆發了兩次流動性告急。當年12月末,在銀行存貸款考核的關鍵時期,各銀行更是不惜以發行超高收益率理財產品吸儲,預期收益率5%已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起步價”,6%以上的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甚至達到半數以上,年后收益率7%的產品也并不鮮見。2013年的最后一周里(2013年12月29至2013年12月31日),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沖刺到了5.99%的全年高點。
業內人士認為,馬年市場流動性仍可能維持偏緊的狀態,理財產品收益率依然有望保持高位,特別是逢月末、季末、年末等關鍵時點,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仍會出現短期沖高。“作為穩健的投資品種,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依然是投資理財的好選擇。”銀率網分析師建議。
“隨著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存款理財化是大趨勢,銀行必須要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和流動性。”一位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為應對“余額寶”們的沖擊,很多銀行針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短板——流動性較差的問題,積極發行了可以與貨幣基金媲美的可實時贖回的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如交通銀行推出“貨幣基金實時提現”業務,目前可對接交銀施羅德、光大保德信和易方達基金等公司旗下的4只貨幣基金,客戶一旦對所持有的貨幣基金進行贖回,資金可以實時入賬,真正實現“7×24小時資金‘T+0’到賬”。平安銀行“平安盈”、浦發銀行“天添盈等”等產品收益率均不俗,靈活性則更高于“余額寶”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