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高漲的生活成本獲得了“國際認證”,近日美國美世咨詢公司公布的一份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顯示,中國5個城市“光榮”躋身前50,香港、北京、上海成功“鄙視”了一把號稱美國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紐約。
一時間,“中貴美賤”的慨嘆升騰而起。然而這在許多企業中已經成為了一種“合理的尷尬”,“物流、渠道、稅收,中國哪一樣的成本比美國低?”在業內人士眼中,中國物價的“高速飛奔”是系統助力的結果,短期內很難解決。
中國5城市躋身世界城市生活成本前50
穗、深分別名列38位、43位
雖然美世咨詢發布的報告,是針對海外派駐人員的,因此要說能夠全面反映一個城市的物價情況也有些牽強,但是中國大批城市排名的“光榮上榜”也為我們測度當前高企的CPI提供了一個簡單化的視角。
這份調查共涉及全球214個城市,中國(含港澳臺)有11個城市上榜,其中半數成功躋身前50,在這5個城市中,香港居第9位領跑,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分別位列第20位、21位、38位、43位。
尤其讓國人頗為“無力”的是,香港、北京、上海三市繼去年之后,再次成功“鄙視”排名32位的紐約,而在整個榜單中,“大蘋果”已經算得上是美國最貴的城市了。
“中貴美賤”的呼聲一時此起彼伏,就連《人民日報》也在評論中援引了這條傳頌頗廣的帖子。“中國,工資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條Levis牛仔褲400元,買輛車最少3萬元(夏利);美國,工資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條Levis20美元,買輛車最多3萬美元(寶馬)。”
該評論特別強調“差別最大的是房價”。美國二線城市200平方米約40萬美元,一個中產階級奮斗七八年就能擁有房子,而在北京一位30歲的副教授要奮斗到60歲才能擁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產。
許多國人也紛紛在網上曬起中美產品價格對比,“在美國買輛奔馳E-320,5萬美金,相當于半年多的工資。在中國買輛奔馳E-320,98萬元,相當于十年多的工資。”“在美國買雙意大利皮鞋50美金上下。在中國買雙意大利皮鞋,1500元上下。”
很多人更感嘆,即使不考慮美國人的收入,直接將這些商品折算成人民幣,也不難發現其價格要低于國內。與此同時,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有些產自國內的商品漂洋過海到了美國后,居然“售價”要低于國內,這更令國人大呼“怪哉”。
渠道成本高“同品不同價”
內耗嚴重累及消費者
“這個不奇怪啊,”在小寧(化名)眼中,同品不同價已成鞋類行業的正常現象,在一家品牌鞋企的外貿部門工作多年,她也是歐美各個市場上的常客,對于同樣的產品“中貴外賤”的局面早已見怪不怪,“平均來看,同樣的鞋子在國內掛價1000元,在國外上柜也就120美金左右吧。”在具體問到其中原因時,她認為這并不是哪個環節的問題,國內的商品流通體系和國外相比,可以說有著“系統性”的差別。
“同樣的商品我們銷往國外有著非常清楚的利潤預期,不確定性很小,而在國內就很復雜了,一雙鞋子1000塊,其實外單掛價我們可以掛600元,但是內銷絕對不可能。”她舉例道,“掃外貨的人都清楚,歐美打折季很清晰,7月、8月、1月、2月,其他時間價格波動很小。但是國內就不一樣了,商家很多,每一家都是依靠活動來拉動銷售,打折頻繁,無論是廠家還是商家都會將價格‘做高’,以保證自己的效益,這么層層加碼,如此下來同一款商品,在國內的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產品賣到人家的地方價格控制得住,那是人家的物流和渠道做得好!”廣東展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樹喜表示,歐美居民能夠享受到如此低廉的產品,與這些國家發達的物流和銷售渠道直接相關,強大銷售網絡讓貨物流通十分“平滑”,“可是你知道我打一個城市的渠道要多少成本嗎?500萬到1000萬,全國打一遍要上億元了,出場價做到30%到40%的利潤,到最后我還要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