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解醫改難題 造福億萬群眾——中國醫改三年紀實
新華社記者 李斌、呂諾、孫鐵翔、帥才
促進與保護健康對于人類福祉和經濟與社會持續發展不可或缺。
——2010年世界衛生報告
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醫改是一道世界性難題。為破解這道難題,過去3年,黨中央、國務院直面“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把保障人民健康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促進步,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統籌協調、突出重點、循序推進,逐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醫改道路。
3年新醫改的生動實踐啟示人們,堅定信念,統籌謀劃,攻堅克難,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破解世界性難題——“中國式醫改”起步
今年7月1日,深圳市67家公立醫療機構大刀闊斧革除“以藥補醫”,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制度的大城市。聞訊后,衛生部部長陳竺寫下“醫改傳佳音”的詩句表達興奮之情。
陳竺的心情,緣于3年醫改的艱辛和突破。
“看醫改3年,我們首先要回到這次改革的原點。”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強調。
那是一個怎樣的原點?
“原來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醫療衛生體系,城鎮干部、職工有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小山村里也有合作醫療、赤腳醫生和村衛生室。”饒克勤回憶說。
改革開放后,伴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我國原有的醫療保障體系發生了變化——2003年,我國擁有各種醫保的人減少到15%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由于缺少疾病風險的分擔機制,城鄉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時有所聞。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長期在4%左右,其中居民個人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從1980年的20%攀升到2000年的60%左右。人均醫療費成為居民消費支出中僅次于食品、住房的第三大開支。同一時期,政府衛生支出從36%下降到17%,平均每年降低約1個百分點。而在發達國家,衛生總費用占GDP的10%以上,居民個人負擔占衛生總費用比重在20%左右……
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城鄉患者應就診而未就診比例由1993年的38.5%上升到2003年的48.9%;應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達29.6%;出院病人中,63.9%是因經濟困難自己要求出院。“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