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醫學科學院6日晚向新華社記者承認,該機構的確曾在2003年為轉基因“黃金大米”的人體試驗提供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查。但該機構同時表示,在該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實施該項目的時間段內,該項目并未實施。
浙江省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倪崖表示,該研究院的王茵研究員參與了美國塔夫茨大學申請到的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項目——“兒童植物類胡蘿卜素維生素A當量研究”。并曾在2003年的11月向院里提交了倫理審查申請,該申請的題目是《中國兒童植物類胡蘿卜素的視黃酮當量的研究》。視黃酮即人們所熟知的維生素A。
與申請報告同期提交的,還有四份資料。包括關于該項目是NIH項目“兒童植物類胡蘿卜素維生素A當量研究”的證明材料,塔夫茨大學新英格蘭醫學中心的倫理認可文件,中國預防科學醫學院的倫理認可文件,以及該研究在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備案的相關材料。倪崖承認,這些文件是最終促成院方通過倫理審批的重要原因之一。
浙江省醫學科學院隨后組織了5位專家,于同年的11月29日對提交的材料進行了審查。審查意見明確表示,請申報者“嚴格按照研究方的認證測試,對每一位參試研究對象認真地說明臨床試驗的一些目的和要求,在本人取得同意后,方可開始本研究的項目”。
倪崖介紹,不同于行政監管部門具有嚴格約束力的審批,倫理審批僅起到保護接受試驗者權益的功能。“倫理委員會的審批主要只是站在受試者的角度,盡最大可能來維護他們的知情權、高度的同意權以及補償權”,倪崖說,只要涉及在人身上做試驗,就必須提交倫理審查。而類似的倫理委員會,在中國的科研機構和醫療機構中都有設置。
這位該機構的新聞發言人同時承認,在王茵提交給院方的材料中,明確提到了使用“黃金大米”開展試驗。“在美國FDA的備案材料中,將其稱為‘金大米’”。但他同時強調,這項試驗并沒有在報告申請的時間內實施。“報告明確表示將于2004年3月1日到2005年2月28日在中國開展針對兒童的這項試驗,但沒有提及試驗的具體地點。”倪崖說。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網站8月1日發表論文《黃金大米中的β-胡蘿卜素與油膠囊中的β-胡蘿卜素對兒童補充維生素A同樣有效》。論文稱,2008年,湖南80名6-8歲的小學生為對比試驗攝入了“黃金大米”。
至于為何沒有在規定的申報時間內開展試驗,倪崖說,據院方向王茵了解,可能是“黃金大米”“這個東西還沒有拿到,當時的量很少,所以這個項目就沒有開展下去”。
院方表示,王茵是該院營養學領域的研究員。她之所以有機會參與到這項試驗當中,是因為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所的推薦。“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所和美方本身就有合作關系。”倪崖說,當時正逢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所改制,便將項目介紹了浙江省醫學科學院的王茵研究員。浙江省醫學科學院和王茵本人也因此獲得了美方關于該項目的經費支持。
記者調查發現,倪崖口中的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已于2002年1月正式改名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據院方初步調查,王茵是2008年開展的試驗項目的中方現場督導員。她在論文上的排名在第四位,倪崖說,“排名的先后意味著對這項研究貢獻的大小。”
倪崖表示,目前詳細的調查正在進行中。(記者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