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新華社14日播發長篇通訊《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回顧》,以下是通訊全文。
歷史的車輪,總是在永不停息的奮進中書寫進步和發展的軌跡。
宏偉的事業,總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奮斗中不斷向前推進。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與時俱進、頑強奮斗,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新的豐碩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機和更加旺盛的活力。
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5年,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的5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出堅實步伐的5年,是中華民族向著偉大復興闊步前進的5年。5年的實踐昭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是在新的條件下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務實求新、奮發有為的領導集體。
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5年來,一個主題貫穿始終: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中國將舉什么旗、走什么路?——5年前,黨的十六大順利完成中央領導機構的新老交替,海內外輿論關注著這個問題。
2002年11月15日11時40分許,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和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胡錦濤強調,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努力奮斗。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就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作出的鄭重宣示。
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嶄新的事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辛探索和不斷實踐,以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際結合起來,逐步認識、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等重大問題,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新世紀新階段,怎樣實現中國更好發展的重大課題擺在了全黨全國人民面前。
2003年早春,一場災難突然襲來。非典疫情肆虐,給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嚴峻挑戰。
在抗擊非典的緊要關頭,胡錦濤總書記出現在疫情嚴重的廣東,出現在人民群眾中。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終于奪取了防治非典的重大勝利。盡管受到非典疫情和自然災害影響,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仍比上年增長了10%。
抗擊非典的斗爭,讓我們更加感受到促進經濟社會、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錯綜復雜的世情、深刻變化的國情,讓我們更加認識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必須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更好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
2003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深刻指出:增長是發展的基礎,但增長并不簡單地等同于發展。不重視質量和效益,不重視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協調發展,不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會出現增長失調、從而最終制約發展的局面。
這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指導思想和原則,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行動綱領。
就在這次全會上,黨中央鮮明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這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展開。四個建設一起抓,“四個輪子”一起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向前發展——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煤電油運全面緊張……面對一個時期紛繁復雜的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見微知著,果斷作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決策部署。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質就是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化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導致經濟大起大落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人們注意到,2006年下半年開始,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部署明確提出要努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與以往提法相比,“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
在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明顯加強,國民經濟連續4年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長速度,比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高出5.5個百分點。我國經濟總量突破2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2000多美元。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過去的5年,黨中央、國務院為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投資重點向農村轉移,延續了2600多年的農業稅退出歷史舞臺,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啟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推動下,農村大地發生了新的巨變。2004年至2006年,糧食產量實現了1985年以來的首次連續3年增產。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2年增加1111元。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由2002年的39.1%提高到2006年的43.9%,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面貌為之一新……
著眼加快形成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保障,不斷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金融體制、財稅體制、行政管理體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并取得突破性進展;提出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大江南北,從東到西,呈現出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堅持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