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法治,約束政府行為,將給國家長治久安提供良好的政治制度基礎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法律的法律,在現階段的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至關重要。
2002年12月4日,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上任后的首次公開活動,是參加首都各界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施行20周年大會。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是學習憲法。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大會上講話指出:我們必須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憲法意識,維護憲法的權威,使憲法在全社會得到一體遵行。
憲法是一國民主與法治相結合的產物,規定一國的國體即人民與國家的關系,規定一國人民享有哪些最基本的權利、應盡哪些最基本的義務;憲法還規定國家的政體,規定一國基本的政治體制、基本的立法、行政、軍事和司法制度,規定國家和地方領導人的產生方法以及他們的權力范圍,規定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規定國家整體與組成部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以及地方政府制度;憲法還規定一國實行什么樣的政黨制度和選舉制度。此外,憲法還要對如何實施憲法、修改憲法作出規定。對于一個現代國家來說,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
依據建立在民主和法律基礎上的憲法而形成的政治形態就是法治。社會主義的政治必然是民主政治,而社會主義民主的表現形式必然是法治。
今天,我們要在初級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要維護社會穩定,實現長治久安,我們要維護民族團結,實現國家統一,我們要主持國際正義,為人類和平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總之,我們要富國強兵、振興中華,就必須認真對待憲法和法治。
以法治政繼續解放生產力
經濟建設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工作中心。我國經濟發展這些年來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有很大影響的經濟體之一。
但是,我國上層建筑的某些環節和方面阻礙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政府的不當行為,政府權力的不當行使乃至某些權力的濫用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很多很好的投資項目被一些官員搞壞,企業界最頭痛的是與政府的關系問題。這不是任何人包括政府官員在內的本意,沒有官員不想把自己負責的事情辦好。這是體制存在的問題,是社會慣性的作用。
要改革,絕不是簡單地革幾個腐敗官員的命就可以奏效的,而需要改革體制;要改革體制,就必須從憲法入手,把原有政治體制轉變為憲法之下的法治,通過憲法把政府改造成遵守憲法和法治、循規蹈矩、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民友善的有限政府。憲法就是一部處理人民與政府關系的大法,是“管”政府的大法。
從國際范圍來看,一個國家如果人民很聰明、勤奮,但就是經濟搞不好,社會搞得一團糟,原因大都是政府作為整體與人民的關系沒有處理好,政府的地位沒有擺正,人力資源的排列組合沒有搞好。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不起來,不是因為政府沒有把人民管好,往往是沒有把這個國家的政府管好,結果導致政府本身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障礙。許多發展中國家都為龐大、低效、腐敗、濫權、對經濟發展和人民不友善的政府所困,這樣的體制窒息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機和活力。這些國家通常只有“管”人民的法,而沒有“管”政府的法,或者有這樣的法律,但是不發揮作用。
我們把政府“管”好,憲法能夠進一步發揮政府監控器、人民保護神的作用,經濟可以發展得更快,發展得更好。
法治的發明和運用,對人類的貢獻不亞于蒸氣機的發明,不亞于科學技術的任何一次創新。而且,科學技術的創新、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必須有相應的政治環境相配合,而法治就是最適應科技創新的一種政治形態。經驗證明,一個寬松的民主法治環境是最有利于科學技術成長、最有利于造就成千上萬杰出科學家的環境。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必將極大地推動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