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22日,本屆美國總統候選人直播辯論的最后一場在佛羅里達州博卡拉頓林恩舉行,主題為國際和外交話題。
或許是此次辯論采取了“坐而論道”的文明形式,或許是主持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資深記者鮑勃?希弗壓得住場,此次辯論一改第二輪劍拔弩張、火藥味十足的“氣場”,變得溫文爾雅,甚至有些不太像辯論。
90分鐘的時長被分為六個話題:美國在世界上的作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戰爭、紅線-伊朗、以色列-中東變局、新恐怖主義和中國。兩位候選人居然在大多數話題上說著近乎同樣的話:都認同美國應發揮全球主導作用,都認同應控制軍費開支,都認同奧巴馬4年反恐成就,都認同中國既是重要合作伙伴,又是主要競爭對手……
正如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達雷?韋斯特所評論的,羅姆尼此次辯論的策略是在大政方針上贊同奧巴馬,這一方面是懲于此前辯論中的教訓,他認識到不應顯得自己在與美國國策和國家利益作對,不能給奧巴馬以“用美國元首和三軍總司令身份居高臨下說話”的機會,且在秀了幾個月強硬后,他終于意識到,大多數美國人討厭戰爭,諸如“為解決伊朗核問題不惜動武”或“應更積極介入敘利亞沖突”之類說辭未必討巧,還不如順水推舟,選擇在細節上指摘奧巴馬的破綻。
而奧巴馬的策略,則是利用自己任職4年的優勢,把外交成就歸納為3句話(從伊拉克撤軍、阿富汗過渡進程已經完成、基地組織遭受重創),避免更多、更深的解讀,以防節外生枝。他在辯論中不斷暗示,伊拉克戰爭是共和黨發起的,還譏諷羅姆尼“將俄羅斯當作美國頭號對手”是“冷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