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艦載機起降航母示意圖 新華社記者崔瑩、王永卓編制
殲—15飛機起降航母,“遼寧艦”副航空長和海軍專家——
解密“刀尖上的舞蹈”
11月25日上午,完成殲—15首次起降飛行訓練的“遼寧艦”返回大連碼頭。此前的訓練中,殲—15戰機所有飛行員首次上艦飛行均一次成功。
航母艦載機首次起降飛行訓練有哪些難點?具有怎樣的意義?我國航母形成戰斗力還有多遠?本報記者連線“遼寧艦”副航空長和海軍專家,對此次訓練進行詳解。
起飛偏流板升起,伴隨震耳欲聾的噴氣式發動機的轟鳴聲,殲—15戰機如離弦之箭,迅速通過甲板艦艏“滑躍14°”猛地仰頭拉起,沖向蒼穹;
800米、500米、200米……殲—15戰機從天空朝艦艉呼嘯著飛來,起落架輕觸甲板,著艦時尾鉤與“遼寧艦”飛行甲板上的阻攔索裝置咬合,不到100米,戰機穩穩地停了下來……
“這次艦載機起降試驗成功,是我國海軍航母戰斗力提升的一個階段性標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標志著國防科技和工業水平的提高。”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張軍社研究員對記者說。
“刀尖上的舞蹈”
航母跑道只有200多米,僅為陸上跑道的1/15;在涌浪的作用下,飛行甲板會沿著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運動
“艦載機起飛著艦,條件和環境十分嚴苛和復雜。航母的跑道只有200多米,僅為陸上跑道的1/15;航母行進時,運動要素復雜,在涌浪的作用下,飛行甲板可能會沿著前、后、左、右、上、下六個方向進行運動;風向、風速復雜多變,不規則的氣流會嚴重擾亂飛行軌跡。”張軍社說,在航空母艦上起降和陸地起降差別很大,艦載機飛行試驗遠比陸基復雜得多。艦載機在航母這個狹窄的空間進行起降,在業內被譽為“刀尖上的舞蹈”。
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降,歷來被認為是航母形成戰斗力的重要標志。在航母服役之后,艦載機的起降訓練是航母訓練的重中之重。
據“遼寧艦”副航空長李曉勇介紹,艦上試驗一般包括“通場試驗”、“模擬著艦試驗”和“實際著艦試驗”三個階段。此前,殲—15完成了多次的“通場試驗”和“模擬著艦試驗”。
“通場試驗”即艦載戰斗機以低空甚至超低空(一般在甲板上空7至30米高度),由航母的后部飛入并從空中通過甲板。在這個過程中,飛行員要練習在茫茫大海上找到航母、接近航母、及時調整降落姿勢等。而航母也相應地訓練不斷改變航速和航向、迎風及順風以及拋錨試驗,艦載的工程師則對導航和助降設備進行調試和校準,并大量拍攝照片以研究改進著艦技術。
殲—15飛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艦載戰斗機,屬于第三代戰斗機,具備很強的對空、對海作戰能力,擁有很好的超音速飛行能力,而且裝備有多型制空、反艦導彈,可在很遠距離進行防空、對海作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