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30日報道:下一次,當你步入美國或某歐洲某國家超市、餐館時,看一看架子或菜單上的葡萄酒吧,你將會看到不少酒瓶上貼著“中國制造”的標簽。
你可能會覺得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國,這種情況也不足為奇。但最近,中國已經開始出口國產的葡萄酒,和傳統的葡萄酒與強國展開競爭。
更重要的一點是,許多中國釀酒商介紹說,現在中國人喝酒時很少會兌蘇打或雪碧了,而當一個國家對酒的品味提高之后,釀酒商就會更注重酒的品質。
葡萄酒顧問和制造專家米歇爾·羅蘭(Michel Rolland)在新近造訪中國時說:“30年前,我不相信亞洲能生產出好酒,但今天我在中國,在這兒,品嘗到了世界一流的葡萄酒。”
自上世紀50年代起,中國就開始出口葡萄酒。但長久以來,中國葡萄酒都是“價廉物不美”的代名詞。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中國葡萄酒出口在2008年達到頂峰,。彼時,價值2100萬美元的590萬升葡萄酒被運往主要的葡萄酒消費國(主要是美國和歐洲)。
經濟危機期間,葡萄酒出口銳減至180萬升,價值740萬美元。相比較之下,美國的葡萄酒出口額為9.12億美元,與2008年相比下降了10%。
國際葡萄和葡萄酒組織數據表明,從2006年到2009年,中國葡萄園總占地面積達到了5萬公頃,共有逾500家葡萄酒生產商——其中一半是在過去十年內涌現的。
中國外交學院經濟學教授樊瑩用三種商品來展示中國從出口廉價商品到高附加值產品的轉變。“最初,(中國)出口的是紡織品。,十年前開始出口汽車。,現在是葡萄酒?!?/p>
國內知名葡萄酒專家郭松泉將中國生產更多更好葡萄酒的原因歸結于“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將中國文化和語言傳播到海外,中國葡萄酒的品質也隨之提高。今天的中國葡萄酒廠比過去更注重酒的品質?!?/p>
河北省秦皇島市下屬的昌黎縣一直被稱為“東方波爾多”,因為它和法國的波爾多葡萄莊園在同一緯度上,享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在昌黎縣內,一些釀酒廠開始采用一種他們稱之為“葡萄酒莊園”的生產理念。他們聲稱采用歐洲地區的釀酒方法是為了釀出更高質量的葡萄酒。
昌黎縣酒廠有自己小型的葡萄園,采取了非常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他們還精心研究了生產葡萄和釀酒的相關技術,極力避免一些國內主要葡萄酒生廠商,如長城酒業,采用的大型工業化生產技術。
朗格斯酒莊就是昌黎縣內一家獨特的釀酒廠。這家酒廠的所屬人是奧地利成功商人、有水晶沙皇之稱的格諾特·朗格斯·施華洛世奇,酒莊的名字因此而來。
朗格斯酒莊的總經理任京介紹道:“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生產設備——我們采用的是‘重力釀造法’。區別于大型生產線上的‘泵送工藝’,重力釀造法有效地避免因過多卷入空氣造成的酒結構異化?!?/p>
朗格斯酒莊的葡萄園還采用了一個特殊的方法就是音樂。200多公頃葡萄園內的葡萄以及地窖橡木桶里儲藏的葡萄酒都有幸聆聽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華爾茲,因為任京認為“音樂是鮮活的。讓它們聽音樂,就可以讓它們感受到奧利地的文化?!?/p>
朗格斯酒莊里最便宜的葡萄酒一瓶是30美元,有一些葡萄酒的要價甚至高達1000美元(酒瓶上有施華洛世奇水晶的裝飾)。盡管如此,吸引消費者從來都不是問題。
“我們專注于質量而不是產量,每年只生產60萬瓶葡萄酒。一旦消費者知道這是多么好的酒,他們就會買,。”任京說。
但并不是人人都相信中國在生產高品質的葡萄酒。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段長青說,許多中國葡萄酒生產地區都很不錯,中國葡萄酒的質量也在逐年提高,但是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的了解畢竟很少,所以短時間內中國葡萄酒的品質還不會有太大的飛躍。
“中國談‘出口’葡萄酒可能還為時尚早。因為許多酒廠仍從國外進口葡萄酒以滿足國內市場。”
但是葡萄酒專家郭松泉卻表示“作為葡萄酒生產快速增加的國家,中國確實有生產優質葡萄酒的潛質,而且的證實的方法就是讓它們走出國門,讓海外來賞鑒中國的葡萄酒?!?/p>
不管怎樣,一些小而獨特的中國葡萄酒還是不斷出現,甚至引起了法國葡萄酒釀造商的注意。
北京龍徽釀酒有限公司以前是一家法國葡萄酒生產商保樂力加集團(Pernod Ricard)的合資企業,現在已轉型成國企。龍徽就深受法國釀酒技術的影響。他們雇傭了波爾多培訓出來的釀酒師,引進了海外的生產設施和流水線,以縮小國內外葡萄酒的質量差別。2005年時,這家公司占據中國葡萄酒出口總額的39%。
龍徽集團進出口部經理嚴朝偉說道:“我們雇傭非常出色的法國釀酒師薩巴特(Jerome Sabate)來控制制造優質葡萄酒的每一個步驟。從技術上說,這是有法國風味的中國葡萄酒?!?/p>
這家葡萄酒廠還和歐洲最大的葡萄酒公司法國卡斯特兄弟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后者在法國有非常強的影響力,生產的葡萄酒銷往80多個國家。
英文原文請見:http://m.tyhy56.com/usa/2010-10/29/content_1147638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呂暢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