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歷經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當前面臨的最重要任務就是結構調整,以實現經濟發展態勢從“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轉變,即保持質量和數量的可持續增長。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在結構調整期內,經濟結構好起來與增速慢下去之間存在共生關系。如何穩增長、調結構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
保持經濟高速增長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社會問題。2013年上半年,高校畢業生增至699萬與經濟增速三年來最低降至7.6%,兩個數字的升降表明經濟增速不能持續慢下去,必須穩增長。與此同時,改革開放30多年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所造成的結構失衡、污染和能耗雙高、效益和技術水平雙低等問題又迫切要求調結構。
面對既要穩增長又要調結構的形勢,需要依靠智慧和勇氣,用新視角和新思路,努力在合理區間內,實現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方面的雙贏,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一、設定合理區間 既防寒又防暑
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實現“兩個翻一番”是十八大確定的戰略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基礎。從技術層面講,十八大報告提出的10年“兩個翻一番”并不是過高的目標,綜合多位經濟學家計算的數字,在接下來的7-8年中,只要經濟年均增速達到6.9%-7.1%就可以實現“兩個翻番”,但這是經濟增速的下底邊界,簡言之,是增速紅線。如果調結構導致經濟發展過冷,跌穿增速紅線,減損“兩個翻一番”任務,顯然是黨和政府不能接受的,屆時必將引入刺激經濟措施。
然而,在結構調整未成型或完成之前,經濟增長過熱同樣也不可接受,因為在當前經濟結構基礎上增速過高,一方面會導致結構調整的內生動力不足;另一方面還會繼續加劇結構失衡的狀態,徒增結構調整的阻力,進而影響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所以,設定經濟增速的合理區間則十分必要,設定區間的“下限”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是防范通貨膨脹。這樣既保持經濟增速穩定以完成“兩個翻一番”目標任務,又不會對調結構造成太大阻力。
那么,如何把握好合理區間呢?這就要“既不能因經濟指標的一時變化而改變政策取向,影響來之不易的結構調整機遇和成效;也不能對經濟運行可能滑出合理區間、出現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應對準備。”
具體而言,首先要防暑,因為,雖從全球經濟形勢和國內經濟發展狀態來看,經濟下行趨勢不可避免,整體經濟過熱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但由于發展不均衡,部分行業過熱問題仍然存在,尤其是工業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問題仍十分嚴重,大規模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刺激房價較快上漲,這些行業的防暑形勢依然嚴峻。
相對于防暑,宏觀經濟的防寒任務更重。今年上半年經濟7.6%的增長水平,雖然落在了7.5%的預期目標之上,也再次證明了中國穩增長的成效,但對比2011年兩位數增長,2012年7.8%的增速,讓中國經濟平緩下行的慣性止在增速紅線之上,仍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特別在人口紅利逐漸攤薄、收縮,中等收入陷進迫近,外部經濟繼續疲軟的形勢下,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