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時政部主任、第八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獲得者張暉做客中華新聞傳媒網,講述時政報道的苦與樂。圖為張暉在訪談現場。中華新聞傳媒網姚勇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8月16日14:30,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時政部主任、第八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獲得者張暉做客中華新聞傳媒網,講述時政報道的苦與樂。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歡迎收看由新華網與中華新聞傳媒網共同舉辦的系列訪談節目。大家平時在報紙、廣播、電視包括網絡中了解最多的大概就是國內國際的時政新聞,但是對于編寫這些時政新聞的記者您也許就不是那么了解了吧。今天我們就非常高興的邀請到第八屆長江韜奮獎的獲得者,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時政部主任張暉,為我們展現一個鮮活具有魅力的時政新聞記者的風采!
[張暉]你好,各位網友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看您的資料知道您是畢業于廣州暨南大學,當時學的是新聞專業吧?
[張暉]對,這個專業的全稱叫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在當時來講這是一個比較新的專業。
[主持人]您上學期間有沒有就立志或是希望成為一名時政記者呢?
[張暉]我學的是新聞專業,肯定是立志要成為一名記者。我就是想做一名記者,做一個好記者,做一個知名的記者。可能和人的性格有關,我認為做事情一定要做好,做得漂亮,做得讓自己都滿意。
[主持人]您說您曾經立志做一名“廣播人”,這個“廣播人”的概念是什么呢?在九十年代初期,電視并不是很普及,我們理解您是不是要做一個在那個小電匣子里面播音主持的“廣播人”?
[張暉]說起廣播人,和我學的傳播也有關。我從小就是抱著電匣子長大的,真的是對黑黑的匣子有一種特別神秘的感覺,總想從神秘的小匣子里掏出點什么東西來。所以我每天聽的時候,就想我什么時候能夠跑到這個匣子里和人家講話、講故事,給人家報新聞。我是在天津長大的,天津電臺和電視臺有少兒劇組,我參加各種活動的時候了解到原來聲音就是這樣從匣子里傳出去的,我的圖像就是從攝像機傳出去的。那時我對這些有了了解,這時是小學和初中。這段的經歷可以說影響了我的一生,影響了我對事業的抉擇。
[張暉]這一切讓我在高中畢業的時候想我一定要學習新聞,一定要做“廣播人”,現在更確切地說是做一名傳媒人,傳播人。傳播人包括了各種媒介,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包括我們的網絡,可能是各種傳媒都包含在里面,這些合起來可能就叫“廣播人”或者“傳播人”。